财富中国到价值中国
cye.com.cn
时间:2007-10-6 20:31:2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秦朔 我来说两句 |
|
 |
|
威廉·配第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马克思认为,生产财富的要素,既包括劳动,也包括生产资料。他强调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性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表现为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且还表现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劳动时间的减少,表现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的增加。他写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至尽管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所有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在历史上,农业、工场手工业、航海业、商业等都曾被视为财富的源泉。重农主义者认为,物质财富来自农业劳动,这是取得财富的正当方式;商品交换蓬勃发展后,重商主义者把货币当作财富,认为财富来源于对外贸易的不等价交换所产生的让渡利润;晚期的重商主义者开始意识到财富来自“商业劳动和工业劳动”,正如斯图亚特所说,财富是由“劳动、勤勉和技能的增进”产生的。这种 “重工主义”在马克思看来比之早期的货币主义“已经是很大的进步”。
在另外的线路上,从企业家的角度,约瑟夫·熊彼特看到了“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的“创新”的作用;奈特提出了“承担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命题,未来总是存在不确定因素的,企业家就是通过识别不确定性中蕴含的机会,并通过对资源整合来把握和利用这些机会获得利润;在德鲁克那里,企业是社会的一种器官。企业仅提供商品和劳务是不够的,它必须提供更好的、更廉价的商品和服务。“对企业的目的,唯一正确的定义就是创造顾客。”只有满足消费者的种种愿望和需求,社会才会把财富资源交给企业,企业才能够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此外,舒尔茨从人力资本、迈克尔·波特从竞争战略、科特勒从营销与品牌、彼德·圣吉从学习型组织、约翰·科特从领导力、哈默从流程再造的角度,都提出过重要的理论。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信息化浪潮下,技术与知识产权对财富创造的重要性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制度经济学对建立一套尊重产权、可依赖的制度体系,以及塑造相应的以信用为中心的文化,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倡导。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创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投资创富热潮。
所有这些和财富相关的命题与观点,都可以在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实践中找到鲜活的案例。从刻苦的劳动到对机会的敏感,从管理的提高到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从对非劳动收入的肯定到企业家才能的资本化体现。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曾经封闭的大国,中国走出了一条既符合自身禀赋、又因应全球化机遇的财富之路,中国人的创业与创富实践证明,他们是全球新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勇者、智者、能者、勤者,因而也是赢者。
那么,我们还担心什么呢?
从外部来看,中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产业机遇,但还没有真正经受资本全球化的洗礼。当全球虚拟资本的流动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规模,当国际金融市场出现越来越多的“创新过度”,而同时中国的产业竞争力主要还体现在加工组装阶段,我们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中国的财富积累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国家理财”已迫在眉睫。而这方面,恰恰是以前埋头生产的我们较少涉猎的。
|
免责声明:
凡本网具体标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对本站文章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致电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