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全球化时代的制造业“中国制造”大有可为
不久前,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沪成立,又为中国制造业添上一笔重彩。中国制造业近30年来的长足进步,不仅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打牢了基础,而且对全球制造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制造”广受欢迎的同时,也面对从全球产业链中下游升级的重要课题。本版作为“透视全球化时代的制造业”专题的下篇,从全球角度观察“中国制造”的国际定位、机遇与挑战。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制造业持续高速增长,中国产品风靡世界,“中国制造”日益成为世界性话题。有人说中国制造业冲击了传统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也有人说世界上的大部分家庭离不开中国制造的产品。那么,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体系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其未来又将怎样?
全球格局下的“中国制造”
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估算,200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MVA)占世界的11.44%。2006年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世界70%的DVD和玩具,50%的电话、鞋,超过1/3的彩电、箱包等产自中国。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国之一,制造业吸引了大部分外资。
从1978—2006年,中国空调、彩电等家电产品的产量增长了1万倍以上,集成电路、电脑等的产量增长了1000倍以上,化学纤维、汽车产量等增加了数十倍。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78—200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以2000年不变价格美元衡量的年均增速为10.89%,2000—2005年为11.1%,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和主要国家指标。
随着高技术产业比例的不断上升,中国正成为世界高技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00—2007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38%。目前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已接近20%。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手机、抗生素、疫苗等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当然,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即将出版的《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8)》指出,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主要体现在总量上,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增加值率是度量一个经济体投入产出效益的综合指标。美国、日本的增加值率在0.55左右,而中国不足0.4。从中间投入贡献系数来看,发达国家1个单位价值的中间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个单位或更多的新创造价值,而中国只能得到0.56个单位的新创造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