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与潜力
众所周知,“中国制造”的优势还主要表现在低廉的制造成本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李晓华博士告诉记者,低成本并不局限于劳动力成本低的概念,它还涉及环保、物流、政策等软、硬件多方面。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驻中国、蒙古国、朝鲜以及韩国地区代表安吉蒙坦言,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制造”的人力成本其实并不低,而税收、环保、能源等多方面的低成本带来了价格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李毅说,中国“制造基地”的地位将长期保持。因为中国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集群,劳动力的素质高,基础设施等配套体系完善,具备较高的再研发与再加工能力,同时中国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如果将“制造基地”转移到仅仅是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地区,对企业来说未必划算。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会长小岛明的话更实在,与工资成本相比,工人的勤奋努力对企业更重要。
尽管目前“中国制造”面临提价压力,但依然有很多外资企业进军中国。日本东芝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西田厚聪就向记者肯定了“中国制造”的魅力。东芝今年将在安徽设厂,与美的电器合资生产冰箱压缩机。此外,有很多已经进入中国的企业陆续将其研发部门迁进来,如微软公司海外最大的研发中心5月落户北京。利用中国成熟的产业集群优势,结合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扩大企业规模和效益,已经逐渐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动向之一。
对比“发达国家制造”
中国工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资源、环境等对“中国制造”的约束却不断加剧。低端产品制造还可能会受到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据李毅分析,在各项统计中,由于跨国公司、海外委托生产的原因,以出口金额表示的“中国制造”的规模,与“中国企业制造”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一款iPod产品的成本分析显示,其299美元的零售价当中,中国工人的贡献不到3美元,创造其真正价值的是概念和设计。
李晓华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商品的制造商和产地已经不重要。就业岗位的减少以及制造业的外包并不意味着其产业竞争力的衰落。相反,发达国家由于实现向价值链的协调者和控制者的角色转变,加强了对制造业的控制力及产业的竞争力,并获得价值链中绝大部分价值。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彼得·肖特今年的调研报告指出,工业国家已经通过制造更好和更高质量的产品应对来自中国等国的竞争。
透过“发达国家制造”的应对方案,也可以解读“中国制造”面临的现实问题,即必须在成功实现量的突破后,致力于实现质的突破。中国不断推出自主品牌汽车、将研制自己的大飞机等行动,都预示着“中国制造”正在加大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向更高领域迈进。
中国制造业产量、国际份额和国际竞争力已在世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安吉蒙说,中国经验证明了其持续快速发展的可能性,中国在研发高科技产品上的不断进步,将迎来与“发达国家制造”真正同台竞技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