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创业史,远非人们想象中一般苍白。这是一个表面贫乏,暗流涌汹的年代,中国民间的草根经济力量,正在经济规律的天然作用下,暗中萌芽、生长,冲击着最后的体制壁垒。
创业史定位: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创业史,远非人们想象中一般苍白。这是一个表面贫乏,暗流涌汹的年代,中国民间的草根经济力量,正在经济规律的天然作用下,暗中萌芽、生长,冲击着最后的体制壁垒。
时代描述:
1966年初夏的北京闷热多雨,天空中好像整天压着一层灰色的“棉被”,让人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这一年的5月16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它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爆发。抓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和“赫鲁晓夫”成了运动的主要任务。按照毛泽东的设想,这场运动本来准备搞三年,谁料,它竟一直持续了十年,成为一场空前的大浩劫。
文革造成空前的社会伤害和经济损失。在196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457亿元,与日本相当。而到1977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只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邓小平所主持的引进工程,成为这一阶段国家创业中惟一的一抹亮色,在某种意义上,这次引进工程可以被看成是1978年对外开放的一个前奏;而中国民间的草根经济力量,也在经济规律的天然作用下,暗地里萌芽、生长。
十年文革对中国创业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大大延缓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然而也将计划经济的弊端彻底暴露,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心理和体制空间。
国事飘摇,局势动荡,中国走到了一个无比微妙而重大的十字路口。
创业史记:
1966年,文化大革命正从北京开始,席卷整个中国。而在千里之外的浙江省萧山县金一村童家塘,一个21岁的年轻人正把几年间修自行车、搞粮食加工攒下的全部家底1150元钱盘点好,连同账本、印章全部交给大队,然后领回来一块公社大队农机修配厂的牌子,开始搞起集体工业。资产归公后,他做的东西比以前多了起来,开始为钱塘江工程管理局服务,生产铁路上小轨道的零部件。这样一干就是三年。
在新中国60年的创业史中,这个当时仍显稚嫩的年轻人是一个不得不被提及的人物,因为他的名字叫鲁冠球。
1969年的一天,一位在县城当干部的邻居告诉鲁冠球,中央发了一份文件,说每个大队可以搞一个人民公社农机修配厂。鲁冠球马上打了报告,把工厂改名为宁围公社农机修理厂。这时他已经有了4000元钱。很多年后,鲁冠球就把自己的创业之年定在了1969年。
乡镇企业“前生”
在1966~1977年间的中国农村,尤其是江浙及广东沿海一带,像鲁冠球这样的小作坊式队社工厂并不少见。这些为了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和劳动需求而建立,被默许存在的小企业,独立于国家计划体制之外,到1976年,数量已达到10万个以上。在改革开放到来的时候,这些天生地养的社队企业摇身变为乡镇企业,“意外”地成为了活跃市场和冲击计划体制的第一股力量。
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上海马陆公社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者。文化大革命前期,由于“外宾参观需要”,马陆公社再掀工业发展高潮,能吸纳较多劳力的服装厂和五金加工厂大量出现。在那个财富真空的年代里,马陆公社的成功真实刺激了大批队社企业的产生,并为其提供了发展的样本。
在2006年的胡润百富榜上,并列排名在第34位的是一位名叫张静章的老人。他的宁波海天集团有一个并不华丽的“前生”——文革中诞生的江南农机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