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今天的海天集团董事长张静章拿着100元流动资金以及几台破旧的机器开始走上了创业的道路。那时,海天还只是一个安家在破庙里的小五金厂。他们从废墟堆里挖出石板,拼凑成工作台;从废品堆里捡来废弃的机件,再找人维修一下就是设备;没有男劳力,二十几位女工便是厂里的主力;摘下来的棉花去籽后卖给国家,5个月时间赚了4000元,便是厂里的第一笔收入。1972年的一天,张静章偶然看到有人穿了一双塑料凉鞋,从中受到了启发,从那年起,海天开始生产注塑机,从此一脚踏入塑机生产行业,由一家作坊式小厂发展成为今天产量世界第一、规模中国最大的塑机生产基地。
同时成功的还有今天我国最大的空调和小家电生产厂商之一——广东美的集团。
1968年,在新中国的创业史上,并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年份。当时的中国,企业绝对不是主角。而美的,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艰难地诞生和发展。
何享健,美的集团的创始人,当时不过20岁出头。
在看到马陆公社的相关报道后,1968年5月2日,何享健带领23位顺德北滘街道居民,每人集资50元,另通过其他各种途径共筹得资金近5000元,正式创办了“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由何享健任组长,以“生产自救”的形式开始了最初的创业。当时的生产厂房由生产组组员用竹木和沥青纸搭建而成,生产场地约为20平方米。生产组组建初期,主要生产塑料瓶盖,设备是手工操作的简单机械,材料是回收的尼龙纸、塑料布,当年的美的人就靠这些家当,有一单接一单,艰难度日,直到历史把一个动荡年代中难得的机遇推到了他们面前。
夹缝中的机遇
1973年,经过六年政治运动的折腾,国民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的状态,商品供应极度贫乏。在这种形势下,邓小平、陈云被调回北京,重启“吃穿用计划”,主持了新中国的第二次大规模设备引进,四年内共引进26个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成套设备项目,同时对无比涣散和无序的企业管理进行了整顿。这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创业方面不多的一笔亮色。新建了一批民生产业的重要工业基地,为日后的经济复兴打下了不可忽视的基础。
这次国家创业行为为中国民生产业带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配套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给大批手工作坊式的队社企业提供了市场空间。
1973年,“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开始生产药用玻璃瓶(管)、皮球等产品。当时公社给了何享健最大的支持——一张人民公社红印介绍信。何享健拿着这张介绍信,到派战枪声零落的广州各大药厂去讨业务。生产组居然在文革的岁月中,倔强地生长起来了。
1975年,北滘塑料生产组更名为北滘公社塑料金属制品厂,转为公社企业,并增加了农机维修业务。经过8年的发展,工厂已拥有固定资产近4万元,流动资金6万元。对于一个公社来说,这是一笔可观的集体经济。
当时,全国的社办厂已经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公社发展农机不得不作为文化大革命的一大成果,宣传画上到处有新时代农民驾驶着拖拉机作挥手状的光辉形象。
当何享健得知汽车拖挂车必须安装刹车阀才能上路的信息后,便决定为广东省汽车运输公司配套生产汽车挂车刹车阀。1976年5月4日,原“北滘公社塑料金属制品厂”更名为“顺德县北滘公社汽车配件厂”,主要生产汽车挂车刹车阀,兼营汽车橡胶配件,成为专一的汽车配件生产厂。
在抓纲治国的口号下,农村的机械化确实跃上一个台阶。北滘公社汽车配件厂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迅速红火起来。1977年,北滘公社汽车配件厂当年产值达24.4万元,利润2.6万元,为之后美的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个人创业前奏
队社企业的独特性质,让一些“始作俑者”看到了个人创业的可能。在资产关系上,当时的队社企业属于公社或生产大队集体所有,不过,它们的经营活动却操控在某些“能人”手中。尽管在当时,也许他们还只是无意识地进行着生产经营活动,也许他们的目的不过是吃饱饭或“挣工分”,但借助这一平台,他们确实在奏响最初的创业前奏。
戎纪华,浙江慈溪第一代企业家。不少慈溪的企业家奉其为榜样。
1974年,队里酝酿让一些人去搞副业,贴补生产队收入。戎纪华因少年时曾在无锡一家小百货店里当过学徒,被认为是合适的人选之一。
几经周折,戎纪华联系到无锡的一个国营电度表厂。当时他手里还没有任何产品,只是跟对方讨论,看对方有什么需要,有什么合作的可能。几次商谈下来,对方同意让戎纪华的小厂生产电度表里的塑料数码字轮,如果合格便低价购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