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开启了一个激情澎湃的青春创业期。从躁动不安,再到理性中的回归,创业者们逐渐走向了成熟。
创业史定位:
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开启了一个激情澎湃的青春创业期。从躁动不安,再到理性中的回归,创业者们逐渐走向了成熟。
时代描述: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中描述的,是87岁的邓小平,在1992年1~2月,南方巡视时陆续作出的“南方讲话”。市场经济,这位迟到的佳人,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亲领的“天鹅之舞”中,终于告别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暧昧,走到了众人面前。
在这阵春风的沐浴下,一群“92派”,怀揣着对财富的梦想,掀起了一阵席卷全社会的“下海潮”。据统计,仅仅1992年,辞官下海的有12万人,不辞官同时涉足经商的有1000万人,另外还有数以百万计的教师、学生、科研人员经商。
“下海潮”的激情与火热,铸造了一个只相信实力,不相信眼泪的时代。加之1992年之后市场复苏、升温,直至过热,狂躁的需求更是让创业者们如痴如醉,渐入疯狂。一些超乎理性,超乎常规的商业事件接连出炉,奇迹与崩盘轮番上演,第一个“崩溃之年”——1997年,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彷徨与不安。
所幸,1994年颁布的《公司法》,1998年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主导的“国退民进”,以及千万创业者们自发的反思、改革与蜕变,让这股创业浪潮深度调整,在随后焕发活力,一浪胜过一浪——创业者们最终在激情中学会了理性,在疯狂中学会了淡定,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学会了如何长远地行进。
这就是一个民族的创业青春期,痛并成长着。
创业史记:
恭喜发财
“恭喜发财!”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人们的问候语多了几分“财气”,《人民日报》甚至也刊发了题为“要发财,忙起来”的文章。
的确忙起来了。在海南,房地产投资热每年都可吸引全国10万“淘金族”前往。这其中就包括冯仑、潘石屹、王功权、易小迪、王启富和刘军组成的“万通六兄弟”。
冯仑之前曾给牟其中做顾问,月薪250元。到了海南,他倒卖批文,炒作土地,自称“过着江湖游侠般的日子”。当时,海南很多楼盘一拿到批文,就登广告,地基尚未浇灌,价格就已驴打滚似地翻了几倍。
不过,蜜月终有结束。一天,冯仑提着一箱橘子去规划局“走后门”,看到一份内部材料写着,海南报建面积已达到50平方米/人,足足是北京的7倍!冯仑大吃一惊,与“兄弟们”带着尚冒着热气的第一桶金逃回北京。
——果不其然,1993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900万元一亩的地,隔天就只值90万元。
这便是1992~1998年的典型场景:机会随处可见,却也跌宕起伏,暗藏沟壑,创业者需要在理性与胆识二者之间妥善权衡。
陈东升,算是一个中性权衡者。他不懂拍卖流程,却敢于凭借香港录像带上的片段,成立嘉德拍卖公司。这位曾经的宏观经济研究员说,创新就是率先模仿。
也是陈东升,率先提出“92派”的概念,涵盖所有“南巡”前后前仆后继的创业者。这是一个受教育程度更高、机会捕捉更灵敏的群体;同时,“92派”面对的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狂热市场,阵阵热浪逼迫下,理性渐渐弱势于偏执机会的胆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