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人指出海南商业环境中“人和”的缺陷。“很多人怀念特区的优惠,带着一种很复杂的感情。我在海南这么多年看到了两个‘特’字,一个‘特’字意味着将优惠作为大胆试验,主动‘趟地雷’的交换,这是积极的。还有一个‘特’,意味着腐败和权力寻租,寄生性和腐朽性的一面也很突出。”廖逊说,他还记得海南所享有的特区政策中,最“肥”的一条就是外贸。当时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出口都要结汇,把美元换成人民币,企业要获得美元就需要到海南来出口。海南一时冠盖云集,22个外贸公司是全岛人民最羡慕的工作,手中抓着配额,扬眉吐气,但1994年1月1日外贸体制改革,原本在海南办理出口的全国客商纷纷返回本地,海南外贸一落千丈,22家外贸公司5年之内统统破产,负债高达200%,职工全部下岗。
自“汽车事件”开始到建省前6年的繁荣,都属于政策性繁荣,把政策榨干是常见的做法,中规中矩在这种环境下反难有成就。“第一批海南创业者的特质很明显,他们有能力、有热情、敢冒险,也不太守规矩”。迟福林说,他主管股份制改革时,曾给李耀祺批过5个公司,对李很痛心,“他有才干,但把摊子铺的太大,不可收拾,另外和下属的人际关系搞不拢,至于私生活的问题我不便评价,正是这三件事要了他的命。很多人的结局都可以预料,但那种情况下,劝不住。”
第一任省长梁湘,曾将海南与深圳做过比较:深圳像一张白纸,正如毛主席所讲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案。海南是一张比深圳大得多的,已经被画过多次,改过多次的旧纸,要在上面重新作画,不知道比深圳要难多少倍。
如今交到卫留成手里的这张纸,不但被涂改过,还曾经被揉搓又展平过,他将如何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