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培育并激发中国创业精神
《孟子》有言:“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它把创建功业与一脉相承、流传后世联系起来。通常来说,培育创业精神,就是要弘扬创业精神,通过兴办实业,追求物质财富增长,推动社会进步。知识经济时代,在畅通的筹资渠道、打造规模经济、拥有自然资源等方式对一个国家获得竞争优势的贡献逐渐减弱,世界各国将获得竞争优势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人”的身上时,中国要“和平崛起”,就不能走发达国家的老路资本投入、消耗或掠夺资源,应该且必须关注中国人力资源优势,优先开发人才资源,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科学发展道路。2008年我国人才总量已达1.14亿人,预计2015年能达1.56亿人。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关键不仅仅在于“量的积累”的人海战术,而且在于“质的提升”的激发所有人的创业精神。因此,“十二五”时期不管是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仅需要创新政策鼓励人们一次性创业,更需要营造尊重创业创新的氛围,让人们将创业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惟有如此,才能将创业精神培育成为一种不断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国家竞争优势。
培育创业精神,中国面临许多挑战。我们调查发现,中国创业精神与创业环境得分较低的指标主要是“企业配套服务不足”、“从业人员未接受良好培训,就业能力偏低”、“基础设施有待继续改善”等。埃森哲的调查表明,73%的企业高管认为缺乏良好的经济和人力资源基础会阻碍创业精神得以实现,6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企业不愿意承担风险。此外,认为发扬创业精神是少数企业精英的事情,与普通员工没有什么关系,以及知识产权不明,企业发展一直偏重政府导向,而非市场导向,践行地方保护主义而造成市场过于分散和政府干预过多等,都是导致中国企业的创业精神不如其他国家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企业高管认为企业释放创业精神的障碍主要有4个,即不愿承担风险和失败,税费负担过重,缺乏资源支撑,以及对变革和适应变革的准备不足。
使创业精神成为国家核心竞争优势。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并保持其在世界经济范围内的领先发展势头,根据国际经验,除着力培育创业精神以外,再没有其他更合适的途径。可喜的是,我们已经认识到通过进一步实施体制机制改革来激发人们创业精神的重要性,并在努力尝试克服妨碍创业精神释放的各种障碍,从体制机制层面到政策法规层面,直至创办各类创业园区、创业指导中心等方面都在进行有利于激发人们创业精神的实践探索。在社会层面,良好的创业文化和制度会培养人们面对失败的独特态度,我们应当努力培育全民创业精神,通过制度变革,营造尊重创业,宽容失败的Cye氛围,优化创业条件,在全社会树立劳动为本、创业立身、致富光荣、懒惰可耻的时代意识,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社会环境,让一切有利于人们创业的思想活跃起来,把一切有能力创业的人才解放出来,使千家万户的创业热情和冲动充分发挥出来。在教育层面,目前我国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与其他国家相比是较低的,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也较为薄弱。根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1届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仅有1.6%。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2%)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1.0%)。出现如此结果的重要原因是大学生知识单一、经验不足、创业意识不强和资金实力欠缺。当前急需将创业教育引入课堂,推行创业导师制度,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教学中增加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内容,培养学生创造型人格,帮助学生建构创业型知识结构,训练学生必要的组织、管理、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在企业层面,企业领导者应将知识共享,聘用并留住关键人才,以及企业领导者本身必须具备创业精神等视为发挥企业创业精神的有效手段。据易碳家杂志了解到,在创业者层面,通过减免税收和规范行政、市场环境,降低各种交易成本,不仅要鼓励创业者开展小型创业,如从家庭生意开始,或成立一个小公司,以填补市场的某个空缺,而且要推行各种创业激励制度,如股票期权、利润分享和建立创新型团队等制度,鼓励高增长、创造型的创业,激励并相信那些具备特殊才能的工程师、科学家、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等,他们完全有能力把一个创新的想法运作成一种商业化的模式。
(作者系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工商联研究室副主任)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企业高管认为企业释放创业精神的障碍主要有4个,即不愿承担风险和失败,税费负担过重,缺乏资源支撑,以及对变革和适应变革的准备不足。
在全社会树立劳动为本、创业立身、致富光荣、懒惰可耻的时代意识,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社会环境,让一切有利于人们创业的思想活跃起来,把一切有能力创业的人才解放出来,使千家万户的创业热情和冲动充分发挥出来。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