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爆发现象
美国东北大学教授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发现,他自己发送电子邮件的数量有一个规律:不管在哪一天,在长时间没有发邮件之后的一小段时间内,他都会发送大量邮件。也就是说,他发邮件的次序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充满了爆发点。他还发现,读者从图书馆借书的情况也一样,读者会在几个小时内查阅多本书,然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出现。人们打电话的模式也差不多:短时间内我们会打多通电话,然后在很长时间内一通都不打。还有看病:人们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去看医生,随后他们在短期内频繁就诊。
他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人类的许多活动都具有爆发性,长时间休息之后就会出现短时间的密集活动。从人们对维基百科的编辑,到货币经纪公司的交易,从人和动物的睡眠模型,到魔术师为了保证魔杖时刻停留在空中而做的小动作,所有的一切都证明,爆发无处不在。
动物的捕食模型具有爆发性。怎样在丛林中找到一棵香蕉树呢?搜寻稀缺食物的最好办法是小范围内随机走动,偶尔来个大范围的区域调整。当搜寻散落在大片区域里的少量食物时,规律的或随机的搜寻都不是最佳策略,最好的方法是遵循一种爆发搜寻模式。巴拉巴西说:“科学家已经充分证明了,查找某个特定目标的最佳策略不是最明显、最系统、最规律的搜寻模式,而是具有爆发性、间歇性,甚至是偶然性的搜寻模式。”
在《爆发》一书中,巴拉巴西提出,爆发现象不仅比网络先出现,还可能是人类意志和意识的根源。他解释说,之所以会出现爆发现象,是因为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时间又太少,我们就会为待处理的事情按优先级划分,集中处理优先级最高的事情,其他事情就会被放在一边,有时一放就是好多年。他写道:“时间是我们Cye最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尊重它,就必须设定优先级。一旦优先级设定了,爆发的出现就不可避免。设定优先级,我们的响应时间就会变得相当不均匀。”
巴拉巴西相信,有了爆发性原理,加上如今各种机器记录并分析人类活动的信息,我们就能够预测人类的行为,发现人和人之间没多少不同,都遵从爆发性原理。随着手机、GPS以及其他手持设备的普及,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无数个显微镜下成为显性。企业可以利用它们追踪从装船到发货的信息,政府利用它们追捕恐怖分子。
巴拉巴西认为,他的研究推翻了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关于未来不能预测的结论。波普尔把社会科学将做出历史预言的期望称为历史主义,并指出这些观念是人类最古老的预言的梦想。波普尔认为一旦涉及人,预测就会变得不可能。“当我们将生活数字化、公式化以及模型化后,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家都非常相似,都具有爆发性,生活都非常规律。”了解了人类活动具有爆发性这一特点之后,就可以预测人的活动。如东京大学一个研究小组据此来诊断抑郁症:他们给病人装上手腕传感器,捕捉他们手部的细微动作。人的腕部活动具有爆发性,大部分休止时间只持续几秒钟,最多几分钟。休止时间过长的就是抑郁症患者。
他在书中还列举了许多有趣、有用的统计数字:一条新闻在发布36小时后,超过半数想阅读它的访问者就已经点击访问了。陪审团做出正确裁决的概率是90%。如果你的朋友发胖,那么你在未来2到4年时间里发胖的概率会上升57%。如果那个人恰好是你最好的朋友,那么风险就会变成3倍,你发胖的概率变成了117%。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