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从决策层到普通股民都非常关注的话题——— 强劲上扬的股市,已经成为市场化解过剩“流动性”的一个主要渠道。然而,股市只是一个媒介,过剩的资金,最终还是要通过上市公司“流”到实体经济中。在这种背景下,要想抑制国内投资反弹,就必须为“流动性”找到一条新的渠道———境外投资。 昨天,上证指数冲上2993点,3000点大关近在咫尺。在历史罕见的“牛市”中,以工商银行、中国人寿等金融股为代表,中国的上市公司们正一次次刷新“融资”纪录。值得注意的是,几乎与此同时,同样以这些金融机构为代表,中国的上市公司开始踏上海外收购之路。
过剩之困
“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从决策层到普通股民都非常关注的话题。
如果回到2006年初,处于历史低位的“股市”,似乎是“流动性”最合理的去向。于是乎,去年股市激情有目共睹:沪深两市市值增长171%,达到8.9万亿元,沪深两市股指累计涨幅均超过100%。激情得以延续———今年年初,沪深股市日均1000多亿元的成交量,更是推动沪综指快速上冲至3000点附近。无论是指数、成交量,还是股市新增开户数,历史新高纪录均一次次被刷新。
这的确对分流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压力起到了一定作用。在股市激情上扬的背后,我国居民储蓄则同比少增1125亿元,仅增加了2.09万亿元。可以说,大量居民储蓄分流到了股市,推动了股市的这轮行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储蓄率居高不下的压力。
不过,这只是资金从一个市场向另一个市场搬迁,并不意味着资金流动性过剩压力得到缓解。随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快速增长,在整体上,境内市场流动性资金过剩的压力其实有增无减。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日历翻到2007年初,不难发现,包括股市在内的投资市场,已经很难继续扮演“解压器”的作用。沪深股市行情火爆,金市、期市交易量屡创纪录,连一度“徘徊”的房市也开始抬头。在各个市场普遍繁荣的前提下,“过剩”的流动性,向哪个市场流动,都存在危险———无论房市和股市,还是其他市场,基于资金推动的上涨,都可能最终导致市场“泡沫”。
而且,与银行体系一样,各类金融市场在资金流动中,也只是扮演媒介的功能,资金最终还是会向实体经济流动。以股市为例,如果上市公司可以相当“方便”地从市场上“融”得巨额资金,他们的投资欲望势必被激发出来。这意味着,沪深股市新股发行,再融资提速,其实就是涌动的资金通过股市投资直接流进产业领域。这与银行信贷增速加快,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当过多的资金进入产业投资领域,也将导致投资高速增长,原材料价格迅速上升,很可能使整个经济出现过热,甚至出现通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