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海外参展出现两极分化 中国中小企业海外贸易拓展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单一手段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但展览的地位从未动摇过,尤其是海外参展,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有将近20000家企业参加各种境外产品展会,足迹遍布全世界60多个国家。
新年伊始,各展览公司加强全年招展的攻 势,推出各行各业的各国展览会资料,各外贸企业也开始考虑制订参加展览会的计划。然而,从2007年下半年一系列货币从紧政策开始实施,尤其是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攀高,使过热的国内经济在紧缩政策推出之时,也导致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在开展对外贸易的工作上遭到“寒流”。银根偏紧,使中小企业海外参展的现状发生变化。海外参展成为中小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手段。
自本世纪初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制订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中小企业走出国门。尤其在沿海发达城市,前几年地方政府给予中小企业很大的创业便利,比如给私营企业的出国人员办理因公护照和商务签证,对摊位费和人员出国费给予财政补贴,有的展览会甚至出现出国参展无成本支出或倒赚的现象。
在这种政策的催生下,大大小小的外贸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长,使得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地开花。不少厂家即使订单少、生产流水线吃不饱,也绝不肯做内贸,不肯让自己的产品流向国内市场,为的是确保出口外贸的高利润回报和市场竞争力。
在这样一个利润回报有保障且有国家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鼓励下,中小企业的参展选择,往往与参展国家、参展费用直接联系,哪个展览会费用低、补贴多,其对于参展企业就更有号召力。
货币从紧中小企业海外参展进退两难
然而,随着2007年下半年中央货币政策及一系列措施出台,不断敲响经济过热发展的警钟。参加国外展览会的主力军是大批中小企业,货币从紧政策出台后,受冲击最大的就是这些中小企业。
一方面,出口退税政策的改变,退税的产品和退税率都在不断减少和下降;另一方面,国内的生产资料成本不断上涨,包括员工的工资有了国家规定的最低保障,形成巨大的资金压力。银行贷款也对中小企业提高门槛。同时,汇率的不断攀升,使有些企业越做越亏,不做又不行。这使许多中小企业显得茫然失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