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多重压力,多数中小企业依然不愿放弃已有的阵地,并幻想获得更多的外贸订单,以摆脱国内生产资金不足的困境。海外参展或是追逐知名展会或是放弃参展 。
在欧洲主办单位大幅提高的参展费用面前,中小企业越来越谨慎地选择展览会,不轻易流露参展意向。不少中小企业以前很有参展热情,今年以来不再报名参展,对出国参展开始出现分化,呈现以下特点:
减少参展数量,只选择著名的专业性展览会,或成熟市场和地区。一些参展老客户,以前一年要参加5—6个展览会,但今年以来,只是有选择地参加少量影响力大的展览会,一般规模较小的展览会不再涉足。
以前有大量的财政补贴,还可以带产品开拓新市场,一般一年也就参加1—2次展览会。现在面对新的经济形势,这些企业只愿意参加当地最有影响的展览会,一方面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客户,一方面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这也衍生企业参展的另外一个重要现象——对展览会的了解程度越来越深,对展览公司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参展费用的成本核算越来越细,对参展人员的培训越来越精,对展览会的选择越来越谨慎。
总的趋势是,更加追逐参加世界著名的专业性展览会,如法兰克福消费品展、德国科隆五金展、法国巴黎面料展等;更谨慎地选择展览会,更大范围地收集展览会的信息,一旦觉得费用不可承受或有一定的困难,便毫不犹豫地暂停参展,以保住固有的一点资金积累。专家建议海外参展不能仅走接订单的老路。
业内专家指出,对企业来说,海外参展更重要的是改变意识,在走出去之前就对“为什么要出国”、“出去了怎么办”这些问题有过思考。万万不能还停留在出国就是接订单的老路上,这样只能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越来越低下,一直处在生产链的最低段并最终成为价格战的牺牲品。
在国际展会上,中国中小企业还是会集体无意识地展现他们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点。比如,中国的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还是喜欢单打独斗,不太愿意和同行配合协作作战。体现在展会上,就是同一展会,中国企业还大都以三个以上的展团出现,力量分散。在展位布置上,也各自为政,不太愿意形成整体风格。说到展位,中国的中小企业出国参展时,由于成本上的考虑,往往只会选择9个平方米的标准搭建,而不太愿意做特装。这就体现中国中小企业对自身形象和品牌还不是太重视,海外推广的主要目的还是卖产品,而不是推广品牌和形象。
总之,中国中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任重道远。同时,在海外拓展市场,参展只是第一步,在参展的同时,还要同时运用市场考察、电子商务、平面广告等多种手段,才能真正打开海外市场的大门,并且站住脚、扎住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