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房地产的政策变动直接影响消费,不断攀升的物价亦重挫居民实际购买力和消费者信心,提高中国消费的出路何在?
2011年1月-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8%,较去年12月回落3.3个百分点,明显低于市场预期。若以前两个月CPI为4.9%简单剔除物价因素,实际的消费品零售增速为10.9%,降至2008年1月以来最低。
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口径和方法并未进行调整。分析人士多数以汽车优惠政策取消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来解释消费增速的放缓。“两个消费升级的龙头放慢,带动相关一系列产品销售放慢,这可能是比较核心的因素。”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时称。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尽管从2010年4月开始,名义消费增速还能维持在18%以上,但随着物价升温,去年四季度时,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速已经开始放慢。
与之形成明显反差的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所绘制的蓝图,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并提出“居民消费率上升”的目标。
回望过去十年最终消费占支出法生产总值比重的变迁,可知提高居民消费率殊为不易。2000年至2009年,最终消费率从62.3%降至48%,居民消费率从46.4%下降至35.1%。
当此“十二五”开局之际,消费增长减速令人担忧。其后续走势,关乎中国能否扭转投资和消费失衡的局面,能否取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进展。如何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仍是一道难题。
“未来五年,如果居民收入能与GDP增长保持同步,且边际消费倾向不下降,就能够稳住消费率不再下降,再提高是有难度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
政策扰动
2月恰逢春节,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仅为11.6%。从近五年历史数据看,春节所在月份的消费品零售增速并没有明显下滑。相反,2006年、2007年和2010年春节所在月份的消费增速均高于相邻两个月。由此,基本可以排除春节影响。
从不同类别的消费品看,今年前两个月,除了金银珠宝消费增速提高,几乎其他所有消费品的增速都明显下降。汽车类零售额增速降幅最大,从去年12月的37.2%降至今年1月-2月的10.9%,2月当月更是降至4.2%的冰点,为2004年10月以来最低。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3月9日发布的数据,进一步佐证了汽车产销低迷的惨淡局面:2月,汽车产量和销量同比分别增长4.48%和4.57%,较上月环比则均进入负增长区间,分别下降29.89%和33.09%。
“原来汽车税优惠政策和以旧换新政策,现在效应在递减,影响比较大。”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时称,汽车市场低迷是消费减速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去两年,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政策之一,中国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施行减税优惠。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政策,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按7.5%征收。2011年1月1日起,汽车购置税优惠结束,小排量汽车购置税率恢复至10%。
华泰联合证券宏观分析师张晶在3月11日发布的报告中指出,汽车消费前期过快上升源于政策刺激,补贴性政策取消后,其增速应回归到与收入增长相匹配的状态。
汽车消费回归常态,对消费减速影响到底几何?牛犁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没有测算过汽车对消费的贡献,“挺复杂的,链条特别长,涉及行业特别多”。
国家统计局并未公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分行业细项数据,只公布了限额以上企业不同类别消费品销售的详细数据。今年1月至2月,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0.7%,比去年12月回落12.3个百分点。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大致估算得出,考虑到2010年下半年汽车销售在限额以上企业零售总额中占比约30%,汽车消费疲软可以解释8个百分点的下降。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