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来看,参与“警匪推理游戏”主要能获得三种效果:心理剧效果、虚拟的角色扮演和心理学的“团体招聘”。据钟教授解释,“警匪推理游戏”的心理剧效果就是通过一个虚拟的剧本让参与者都通过游戏来展现自己,游戏充满了变数,不知道自己将
与哪些人进行进行游戏,也不知道自己将成为哪种角色,每个角色都将成为可能,这样就吸引着众多参与者。也有一些在游戏中成为警察、杀手、法官的玩家在白天的现实生活中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公司职员,大权全操在上级手中。而处在游戏中,他却成为主宰别人的主角,从而从白天沉闷的生活,固定的角色体系中挣脱出来,实现了虚拟的角色扮演,满足自己一些表现欲望。
钟教授指出该游戏赤裸裸地以“杀人”为名称在社会上流传,可能会引起不良效果,使社会大众面对暴力时会变得心理麻木,同时与社会主流声音也是不相符的,建议换成一些比较温和的名称或者是别种表达方式展现游戏的精神。
链接
PK(Police&Killer)游戏又称“警匪推理游戏”,直译成中文为“警匪游戏”,是1999年由硅谷留学生带进中国的,后来通过媒体见面会传入了北京。“杀人游戏”是一项需要多人参与的集体娱乐活动,玩法并不复杂。以8人为例,游戏中人的身份分为三种:4人为平民,2人为杀手,2人为警察。每局开始前,参与者摸取身份牌,游戏开始后,参与者戴上面具或闭眼,杀手每轮手指轻点“杀掉”一个人,警察和平民则需指认出谁是杀手,通过投票将其推出,游戏以杀手或警察淘汰掉全部对手为胜。
相关报道
“PK吧”催生陪玩族
因为“PK吧”有一套专门的流程和规则,一些新手刚接触时难免会因为这些规则而犯难,在“PK吧”里,为了让顾客更快熟悉游戏,一些“PK吧”里出现了专业的陪玩族。
在“PK吧”中,有个必不可少的角色——“法官”,“法官”实质是每局“PK游戏”的裁判。
根据游戏规则,“法官”是“警匪推理游戏”的主宰,整个游戏中的出局、公投都是由“法官”控制的。在之前,“法官”的角色都是由玩家们自己选出,但是现在专业“PK吧”的出现后,专门陪玩的“裁判”也随之出现了。刚开始的时候,“裁判”都是男士,但是随着竞争的激烈,老板们发现女“裁判”的亲和力可以使游戏中玩家的激动情绪得到缓解。因此在不少“PK吧”都可看到很多女“裁判”。
作者:本报记者王晓晴实习生邹文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