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创造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出口总额和上缴税收,分别占全国的58.5%、68.3%和50.2%,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城镇就业人口75%以上的就业机会,并吸纳了75%以上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但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怎样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府应当如何作为?本报今天刊登香港特区政府的一些做法,供相关各方参考。 ――编 者
用政府资助的钱参展、用免费资讯服务提升自己、用公共技术支持提高产品品质、用公营机构发布的市场信息和研究成果开拓市场……只有5个人的香港希宏礼品公司,成立七年已小有成绩:如今,特区政府举办活动找它们订货,VISA卡、马爹利酒等大公司也都是它们的客户。
在香港,制造业100人以下、非制造业50人以下的企业属中小企业。目前,香港中小企业已近27.7万多家,占企业总数的98%以上,希宏礼品公司的创业故事是香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
开设一家企业平均只需11天,70%以上的中小企业无需交税
香港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美国传统基金会连续第13年将香港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其发表的报告这样写道――“在香港,开设一家企业平均需要11天,大大低于48天的世界平均水平,企业开业手续简便,营商规管简单,劳动力市场灵活,服务业发达。香港还是世界上税率最低的地区之一,而独立和廉洁的司法体系,令香港成为保护产权的典范。”
企业交给政府的所有费用包括每年105元的公司周年申报费和2600元的商业登记证年费。至于税收,香港实行简单低税制,所有企业只需缴纳利得税,即纯利的17.5%,下一年度税率还将降低1个百分点至16.5%,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在香港28万家公司中,只有7万家须交利得税,大约65%的利得税来自缴税最多的800家公司。约20万家中小企业无需交税,占中小企业总数的70%以上。
政府对贷款申请额的一半提供担保,拓展市场还可拿到市场推广基金
对于大多数财力有限又无抵押品的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问题是个“老大难”。为此,特区政府2001年拨款19亿元,推出“中小企业资助计划”,成立信贷保证计划、市场推广基金和发展支援基金等,帮助中小企业取得融资、拓展市场。政府在2005年又补充拨款3亿元,2008年还要再拨5亿元。到今年8月,实质受惠中小企业超过4.8万家。
一家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小公司,从2002年起每年都用市场推广基金参加展会,到现在8万元额度已用完。企业主王先生说:“我们通过展会找客户,但租展位、布展、交通等花费很高,政府的基金每次可以资助一半开支,对我们很实用。”
同时推行的信贷保证计划对中小企业的帮助更大。政府对中小企业贷款申请额的一半提供担保,每家企业最多可接受400万元贷款的担保。目前参与计划的商业银行超过40家。工业贸易署助理署长戴淑饶认为,计划促进了中小企业与银行的紧密关系,改变了银行贷款的“砖头文化”传统,即不用楼宇作抵押,而是看财政表现、管理素质和业务前景等更加科学客观的贷款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