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1960年开始实行8小时工作制,至今已48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副校长姒健敏建议,8小时工作制已带来一些问题,有必要实施改革,建立起按劳动种类分类、按劳动需要分时段、全国统一的6小时工作制。(3月19日《浙江日报》)
建议好不好?真好。活少干了,钱还不少拿,打几个灯笼能找到这等美事?掰着手指头脚指头数数:保护了身心健康,提高了生活品质,增加了工作岗位,据说对缓解城市交通也能做出“闲人”的贡献,这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舒坦吗?
对这个“几十年不遇”的建议,有人拍巴掌叫好,却也惹得相当一批人很不高兴,说什么难听的都有。什么“不食人间烟火的学院派”啦,什么哗众取宠的馊主意啦,诚可谓“唾沫与板砖齐飞,嘲讽与谩骂俱在”。这是咋了嘛?难道大家香臭好赖都分不清了?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仔细咂摸咂摸,对姒副校长的建议,很多人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不过是基于一种最简单的情绪罢了:目前8小时工作制在很多地方还是空头支票一张呢,很多人休个节假日、双休日和年休假都成问题,还谈什么6小时?
姒健敏认为,可以按行业分时段地“8变6”,比如分成政府和国家事业单位,企业和商业,工、矿、农业,文娱、服务业等几个类别。但随便眯着眼睛想想,也能猜到那将是怎样的一幅图景:最雷厉风行的肯定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企业。大量的私营企业、矿区,还是外甥点灯——— 照旧,就像他们今天随心所欲地加班突破10小时、12小时甚至16小时那样。而对于广大农民,这个规定更是个摆设,农忙农闲哪管得了这套?而对文娱、服务业等,就更是“鞭长”得没谱,“莫及”得一塌糊涂。
也就是说,就现在的状况,这个建议如果施行,最大的受益者恰恰就是目前享受工资、休假待遇最充分的群体,对劳苦大众来说,不过墙壁上又画了个更大的烧饼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