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直 达 - 创业网首页 - 创业资讯 - 专家点评 - 创业观察 - 你问我答 - 创业指南 - 项目分析 - 政策法律 - 创业培训 - 创业新闻 - 奇思妙想 - 创业博客 - 创业论坛

创业加盟
创业新书推荐 - 创业项目库
创业专家在线答疑
酒店管理专家答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创业资讯创业新闻→新闻
    


鲁冠球商海大潮屹立不倒


cye.com.cn 时间:2008-4-9 13:24:55 来源:湖南经济网 作者: 我来说两句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经营万向集团近40年,60多岁的鲁冠球谈起万向集团还像孩子一样地兴奋,同时对万向集团他还有更宏伟的蓝图等待实施。

  1969年,鲁冠球4000元起家创立了万向集团的前身宁围公社农机厂,而目前万向集团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回看万向集团的发展史,从上世纪70年代日创利一万元,到80年代日创利十万元,直到90年代日创利一百万元,在2007年胡润百富榜中,鲁冠球及家族个人资产达110亿元。即便这样,鲁冠球依然不满足,他对万向的目标是2009年日创利达一千万元。

  1945年1月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69年创办杭州萧山宁围公社农机厂

  1990年10月万向集团公司成立任法人代表

  党的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和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届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胡润在他的《我和百富榜》一书里这样描绘和鲁冠球的一次见面:“鲁冠球,两人对话竟动用两个翻译。”

  鲁老一口萧山土话,不仅让胡润这个“中国通”一头雾水,就连胡润的中国助手听得也是云里雾里。因此,在见面的时候只能先让鲁冠球的秘书翻译成普通话,之后再由胡润的助手用英语讲给胡润。

  起初看到胡润这样的描述,我觉得不以为然。“毕竟他是老外啊。”我心里想。直到与鲁老坐下来面对面聊天时,才真正体会到胡润当时的感受。

  面前这位老者虽年过六旬,但精神却非常好。尽管他的萧山话有些让人听得不大明白,但他却讲得抑扬顿挫,底气十足。讲到兴奋处,他还会用一只手拍着我的肩膀,俯身凑近,用另一只手摇晃着大拇指大声地说:“要有实力!”

  当问到鲁老究竟什么时候会退休时,他掷地有声地回答:“死了,病了,不能动了,脑子想不了就退。真的,我们这种人只要脑子在动,只要活着的话,就肯定在想事业。”

  鲁老说:“我真羡慕你们这些年轻人,知识面广、眼界开阔。像我,连普通话都不会讲。但是我能吃苦、肯干,到现在我也没有停止过学习,因为我知道,只要活着就不能停下来。”

  成长篇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能在商海的大潮里驰骋四十多年屹立不倒,恐怕满中国数,也数不出几个人来。鲁冠球当仁不让,算是其中一个。

  总结鲁冠球的成功,离不开三句评语:远见卓识、积极进取、敢为天下先。当文化大革命左倾风潮正席卷神州大地时,他便东躲西藏开始了创业之路;当众人唯恐被割“资本主义尾巴”时,他先后变卖了祖父、父亲和自己的房子,将命运押在了盘下的公社农机厂上。

  从四千块创业到每年数百亿元营业额,鲁冠球说,这一切都是干出来的。“我们农民过去因为穷受人歧视。后来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富起来,并且为这个社会干出点东西,才能被社会所承认。”

  “地下黑工厂”的尝试

  1945年鲁冠球出生于普通农家,父亲在上海一家工厂工作,工资微薄,他和母亲住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鲁冠球居住的宁围乡与杭州市仅一江之隔,望着对面都市的繁华,鲁冠球那时的梦想就是进城做个工人,改变自己的命运。

  15岁初中毕业后,为减轻家里的负担,鲁冠球主动辍学。16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介绍到萧山县铁器社。3年学徒生活中,鲁冠球对每天接触到的各类机械工具倾注了很多感情,他的技艺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大跃进’的时候城市缺少劳动力,就从农村招了不少农民进城,但后来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用个现在的词说,就是农民工又‘下岗’了,只能回到农村。”鲁冠球说,他就这样被打发回乡。

  在很多关于鲁冠球的报道中,创办宁围公社农机厂被普遍看做是鲁冠球创业的开始。但实际上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创业。20岁的鲁冠球已经有了第一次创业经历。

  回到宁围后,鲁冠球向亲友们借贷了3000元买来了一台磨面机和一台米机,创办起一家小型米面加工厂。但在那个年代,就是私办这么一个小小的米面家工厂,也是不允许的。“米面加工厂没敢起名字,更不敢四处宣扬。但就靠乡亲们的口口相传,也引来不少生意。”谈起自己20岁时的初次创业经历,鲁冠球仍然显得有些得意。

  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小厂还是被发现了,并被扣上了“地下黑工厂”的帽子,被迫关闭。所有机器设备被强行贱卖。最后,鲁冠球不得不将刚过世的祖父留下的三间老房子变卖,才好不容易还清了办厂时所欠下的外债。

  回忆起过去那段难忘的创业经历,鲁冠球感慨地告诉记者:“没有人会相信,60年代为了创业,我先后三次将祖父、父亲和我自己的房产都变卖了,六年间搬了七次家,每天东躲西藏,为的只是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艰难的原始积累

  第一次创业几乎让鲁冠球倾家荡产,他很长时间都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日闭门不出。让他感到特别痛苦的是,父母血汗换来的钱就这样化为乌有,他成了败家子的典型。不过,他也在第一次创业找到了“感觉”,不服输的他一直在等待机会的出现。

  1969年,蛰伏多年的鲁冠球终于等到了机会。“当时,国家批准每个人民公社可以开办一家农机厂,我一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去申请了。”年仅24岁的鲁冠球再一次跃跃欲试

本新闻共6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4  5  6  



创业网【 www.cye.com.cn 】-创业路上 与你同行

·相关新闻

·BTV13日节目录制观众报名 ·上海谈商论道创业系列讲座
·创业网寻战略投资合作伙伴 ·80后创富论坛共创未来30年
·创业网向网友征集网站建议 ·北京新闻广播9月24日节目
·金口财总裁演说行销特训营 ·学习型中国-世纪成功论坛
·七彩公司招募大学生创业者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活动

·新闻评论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免责声明:  
  凡本网具体标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对本站文章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致电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最新资讯
   
 
创富之星
   

 
新书推荐
   
 
论坛精华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