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鱼翅"登堂入室 "奢侈消费"何时能止?
鱼翅作为传统“海味八珍”之一,时下纷纷被各大饭店、酒店作为名贵的招牌菜摆上餐桌,受到很多人的青睐。但这种“奢侈消费”有时不但不会滋补身体,反而会因吃到“人造鱼翅”而危害身体健康。专家呼吁,应改变食用鱼翅的消费观念,共同保护脆弱的海洋生态环境。
真假鱼翅“鱼龙混杂”令人难辨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营养。号称营养丰富的鱼翅,成为众多酒店吸引客人的招牌菜。
记者在北京、济南、青岛等地的多家酒楼看到,包括“鱼翅羹”“鱼翅捞饭”“木瓜鱼翅盅”“翅参鲍”等多种名称在内的鱼翅菜品,往往都被列在菜单的最前面,每份标价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
被奉为海味“珍品”的鱼翅,其实际营养价值究竟多高?山东省渔政监督管理处环保科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鱼翅就是鲨鱼鳍中的细丝状软骨,主要成分为胶原蛋白,并没有太多的营养,只是因为稀少才被视为上等佳肴。
这位负责人介绍,根据国家规定,鱼翅制品的来料加工要经过渔业部门的受理、审核,交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批准后,才能通过海关进口。但近几年来,山东省已没有审核通过关于鱼翅加工的申请。
很多主打“鱼翅”招牌的饭店,生意常常十分火爆。记者走访发现,对于“你这儿鱼翅是不是真的?”的询问,服务人员都异口同声地回答:“绝对保真。”
在济南市经八路自由大街市场,一位跟记者熟识的海鲜店老板告诉记者:“现在大大小小的酒店都卖鱼翅,但海里的鲨鱼能有多少,每年哪来那么多真鱼翅给大家吃。现在市场上卖的很多鱼翅就是用其他原料人造出来的,吃的时候一定要小心。”
记者了解到,济南市工商部门此前检查市场时就发现,一家超市内销售的翅针包装上没有品名、厂家和日期等标识,看上去像染色粉丝。后据店主交代,这是用杂鱼边角料打成粉、琼脂等做成的仿翅针,与真翅针形状极为相似,价格比真翅针便宜很多。
业内人士指出,鱼翅的市场价是根据鲨鱼品种、鱼鳍部位、形状大小、翅针长短、含水率、出翅率等来决定品质和档次的,再加上随行就市定价弹性大,每公斤干鱼翅贵的四五千元,便宜的五六百元,给一些不法商贩鱼目混珠留下了很大的逐利空间。
特别是近年来餐饮业竞争不断加剧,很多饭店打起“价格战”,低价推出名贵的鱼翅、海参等菜品,成为招徕顾客的“法宝”,有时甚至出现20元/份的鱼翅羹。
业内人士透露,实际上,这种低价鱼翅很多都是用假冒鱼翅烹制的。一些饭店为降低成本牟取利润,将人造鱼翅和真品鱼翅混杂到一起做菜,一般消费者根本无从分辨。
高档鱼翅为何被热衷?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鱼翅不再是少数人独享的“珍馐”,很多市民为尝鲜,也开始从超市、海鲜市场等地购买干翅丝,回家后烹制。
记者在济南市一家大型超市看到,一种塑料包装的鱼翅竟然标价5800元/千克。很多市民看到这一令人瞠目的价格,纷纷离去。
济南市民张成告诉记者,鱼翅每公斤价格都在2000多元以上,价格如此之高,一般老百姓很难吃得起。但为了尝一下鱼翅的味道,他就花200多元买了一点回家尝了尝,以后跟人聊天的时候也可以自诩吃过。
如今,食用鱼翅更多地成为人们展示身份、摆阔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在招待客人、家人团聚时,点上一份“鱼翅羹”或是“鱼翅捞饭”,更显得脸上有面子,满足了部分人的虚荣心和好奇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