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国相对封闭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为我国竞技体育的辉煌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使运动员成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学习能力强,但大多文化素质不高,对社会了解不够,退役之后在融入社会和再次就业上普遍存在困难。可喜的是,破解运动员退役再就业难题出现了很多新举措、新趋势。我们和读者一起来关注这些新举措、新趋势,以期这一难题慢慢得到圆满解决。
因伤病退役的短跑运动员孙影正筹划在长春开一家烤肉店,这个大胆的计划是在不久前举办的首期吉林省退役运动员创业培训班上诞生的。
从10月28日到11月7日,孙影和另外74名退役运动员走进课堂,成为退役运动员创业培训班的第一期学生,69人获得了培训结业证书,初步达成创业意向的有9人。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任翁家忍说:“培训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是全国体育系统第一个专门针对退役运动员的创业培训班,将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有人已经习惯把中国竞技体育比作金字塔式结构,能在奥运赛场争金夺银的选手无疑位于金字塔塔尖,而像孙影这样的省级专业队运动员只能位于金字塔中部。多年以来,各个省份都积压了很多运动员,他们退役后很多人领取了经济补偿,但没有二次就业的能力;即使握有学历文凭,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目前,我国在训优秀运动员约2.3万人,每年有3000—6000名专业运动员退役,有数字显示,每年有40%的退役运动员难以按时适当安置。除了拥有运动能力和一身伤病之外,这些运动员缺少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职业技能,而主管部门对于运动员职业指导方面责任缺失,让“夺金牌难,找工作更难”成为体育圈内的流行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