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0年?这个时间似乎有点遥远。经济学家汪丁丁就悲观地怀疑我们人类是否能够熬到2050年。未来能预测出来吗?也许10年的预测都很难。哈佛商学院教授威廉姆逊(Peter J. Williamson)就讲过这么一个故事:1984年,《经济学家》杂志对16个人—4个财政部长、4个跨国公司总裁、4个牛津大学经济学学生和4个伦敦的垃圾工—做了一个10年期的预测调查。这个调查为许多长期战略计划提供了预测:经合组织国家(OECD)10年的平均增长率、平均通货膨胀率、英镑与美元的兑换率、石油价格以及新加坡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赶超澳大利亚的时间(澳大利亚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当时是新加坡的2倍)。1994年,《经济学家》把这16个人的预测与现实做了对比。每组的预测都相当差,预测平均比实际高或低60%。例如,预测的石油价格是40美元,实际价格是17美元。所有预测者都认为新加坡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永远不会超过澳大利亚,但现实是1993年就已经超过了。“最准确”的预测者是伦敦的垃圾工和跨国公司的总裁(并列第一),财政部长的预测相差最大。从这个故事引发出的一个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没有人能真正准确地预测长期的经济和市场环境,更别提未来的社会情况了。
但是,澳大利亚的未来学家与咨询专家理查德·沃特森(Richard Watson)却要在我们几乎视预言家为骗子的时候,出版了《未来50年大趋势:我们将身处一个怎样的世界》这么一本预测未来50年的著作。作者更是在序言中指出,本书的根本目的不是预测未来,而只是为了激发想象力,即“希望读者能够以一种新的视角看待我们熟悉的事物,并以更清晰的思路解读我们不熟悉的事物”。因此,本书基于大量科学、权威的统计数据以及对现实生活中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出现的新事物的深入观察,从中设想这些新事物将会如何继续发展,从而形成我们的未来。正如一名学者指出的:“未来已在这里,只是分布不均。”另一名学者也指出:“预测未来很容易,但要弄清楚现在所发生的事情却很难。”当我们看到沃特森对大量的、广泛的现实数据进行的深入分析以后,对于他的某些预言我们就不得不坚信会在不久的未来发生了。
从本书的副标题“我们将身处一个怎样的世界”不难看出,沃特森希望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一些预测。包括社会与文化、政府与政治、科学与技术、媒体与娱乐、银行与金融、汽车与运输、食品与饮料、零售与购物、医疗与福利、旅行与旅游、工作与企业等十余个领域,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现实分析与大胆的未来设想。作者的某些设想确实是“异想天开”的。例如,上个世纪末,人们还在为一家人不在一起吃早餐而忧心忡忡;而到这个世纪的中期,问题将演变成如何让忙于看Cye.com.cn电视或其他事物的家庭成员之间能够相互说上一句话(这个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比较严重了。2005年,澳大利亚的成年人平均每天花3个小时看电视,而和配偶说话的时间只有12分钟)!作者因此设想,未来欧洲将通过一项法律,规定已婚男人在每周四晚上9点的时候必须在家里,否则将被罚款500欧元。那些选择不单过的人将享受税收减免,而养宠物的人如果独居将被征税,用来奖励那些有孩子的家庭……作者无奈地指出:“我们正在发明使自己越来越忙碌的各种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