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改变群众就业观念,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才能从根本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2003年,中央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吉林人开始反思,振兴的短板在哪里? 上世纪80年代,吉林省九台市苇子沟镇大苇村四社农民郝大鹏决定办个公司,养殖黄粉虫。村里多数乡亲不理解:“这个郝大鹏,太不本分。不好好种地,养什么虫子?净瞎捣鼓!”
那时的吉林,“个体户”是降身份的行当。别说守着肥沃黑土地的农民,就连下岗工人,不到迫不得已,也不肯委身的。
黑土地、大粮仓、汽车城、共和国老工业基地……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的吉林,其短板不在客观在主观:官本位、小农意识、“单位”情结……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落后观念,极大地阻碍了吉林的发展。
谋发展,创业文化这一课必然要补;兴吉林,“闯关东”的精气神决不能丢。
培育创业文化 激发创业热情
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利契机,吉林大力弘扬创业文化,推动百姓自主创业。
吉林省委、省政府经广泛调研、深入剖析,提出只有改变人民群众就业观念,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才能从根本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由此,创业文化建设被确立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抓手。
省委书记王珉向党政机关干部推荐了两本书——《木棉花开》、《东北咋整》。要想破除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观念,就得先统一党政机关干部的认识,再引导人民群众。
“培育创业文化,要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入手,宣传部门责无旁贷、大有作为。”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荀凤栖告诉记者,“我们充分整合媒体资源,形成宣传合力,通过开设专栏、推出专版、树立典型、解读政策、带动专家研究吉林文化等方式,大力弘扬创业文化,营造创业光荣的舆论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