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信息化青年人才协会副秘书长董江山在接受网易科技独家专访时表示,创业青年往往存在认知方面误区,国内创业交流展示平台的缺失成为青年创业失败率高的原因之一。对于目前上海的产业环境,他认为相比大企业,刚刚起步的创业型企业生存状态更值得关注。
大学生创业认知仍不足
“资金固然重要,但这不是最核心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创业项目相关的认知和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方法、能力。”作为“天翼杯”2009上海IT青年创新创业行动主办方的工作人员,董江山已经参与了三届该活动的组织工作。
早在2002年,上海团市委就开展了“上海IT青年十大新锐”的评选,希望借助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年轻人创新创业,盛大陈天桥曾当选第一届的十大新锐。在网罗三届上海IT青年十大新锐的基础上,2004年上海市信息化青年人才协会成立,并于2006年推出首届“上海IT青年创新创业行动”。
据董江山介绍,第一届参赛者只有数十人,很多也都只有简单的创意和朦胧的想法;第二届参赛者人数上升到一百多人,其中不乏已经组建团队、成立公司者;到今年的“天翼杯”2009上海IT青年创新创业行动,报名人数已经超过三百,其中大学生创业者将近占到五成。
对于大学生创业,虽然社会关注度很高,但成功率却相对较低。
在董江山看来,学生创业最大的问题仍在于对创业认知的不足。这种不足包括了对自己创业项目的技术成熟度、商业模式认识不足,对自身团队的能力和资源储备往往过于乐观;还包括了对目标市场认识不足,缺乏科学而有针对性的调研,盲目乐观。有时费了很大劲推出一项产品或建了一个网站,却发现早已有人做得更好,自己一点机会都没有;还有就是对企业经营和团队建设缺乏认知,往往不能正确规划企业资源的规划,企业运作机制随意性太强,对于风险缺乏预警和控制。“有的人拿着三五十万的启动资金,首先想到的是要给自己买了部车开开,这肯定是有问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