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不足很多情况下是与大学生创业者的成长学习经历密切相关。在学校中,学习基础知识被当做重要的任务,拿学分、评奖学金的导向让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和认识创业,以及在自己感兴趣的创业项目上投入精力。从学生到创业者,除了身份上的变化,还包括了从校园到社会这一外部环境上的巨大变化。
在国外,不论是“老新锐”的代表谷歌公司还是“新新锐”的代表facebook,这些迅速成长起来互联网巨头起初都诞生在学生宿舍。
“对于大学生创业,既不能因噎废食一味否定,也不能简单鼓励,任其碰得头破血流。我们需要做的是帮助大学生补上创业相关认知这一课,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董江山表示,这也是上海团市委等单位举办“上海IT青年创新创业行动”的初衷。
“有了好的想法,要把它变成好的商业模式,需要精准的市场分析和定位、完善的方案设计和技术实现,而最后要成为成功的公司,还需要资金的投入、合理的团队和有效的管理。这些则需要一系列的外部配套来帮助创业青年实现。”
董江山称,IT青年创新创业行动整合资金、政策、园区等资源,并组织一大批成功青年企业家、风险投资机构负责人担任参赛者的创业导师。“我们是在做搭建平台的工作,青年需要得到创业辅导和支持,投资商需要找好的项目,而政府想帮助青年就业创业。通过活动,创业者与投资机构、创业者与政府机构以及创业者之间,都可以实现更好地交流。”
“现在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在不断强化,社会对创业的关注和扶持也在加强,不少企业家也转到了投资领域,整体投资环境有了改善。便捷的IT技术、3G应用、良好的支付环境这些都给IT青年创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对于未来,董江山信心满满。
起步型创业企业的生存困境 应向江浙学习
除了关注大学生创业外,董江山建议多关注已经“在路上”的起步型创业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