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目前各大手机卖场中还没有出现新面孔,但可以预见,新品牌的手机快速不断涌入,手机市场的竞争将更加白热化。原因在于,实施9年的手机生产管制被正式取消了。
不久前,国务院宣布取消和调整186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包括取消由国家发改委执行的“国家特殊规定的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等生产项目核准”,这意味着运作近3年的手机生产核准制将正式取消。同时,实行了9年的手机生产许可制度(下称手机牌照制度)落幕,企业进入手机市场的准入门槛消失。
“取消核准制是手机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易观国际分析师张艳玲告诉《经济》,随着手机市场的不断成熟,厂商之间技术上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等环节也得到相应提高,没有必要再继续实行生产管制了。
不过,市场化中大量存在的黑手机以及未来的3G手机等,还将给监管部门带来新的挑战。
催生新商机
1998年12月,信息产业部和原国家计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即“5号文件”,严格控制移动通信产品生产项目的立项、审批,对移动通信产品生产企业严格监管,并将移动电话的生产纳入国家指导性计划。
手机牌照制度给进入的手机厂商定了三个硬规定,一是注册资金2亿元以上,二是连续经营两年以上,三是有研发能力、有环保等相关规定的认证。
手机牌照制度在初期促进了国内手机业发展的同时,也限制了有技术实力但苦于得不到牌照的企业进入手机市场。
无奈之下,这些企业转而向拥有牌照自身却不生产的企业租借,当然前提是要付出一笔不菲的租借费。据报道,2003年时一张牌照背后交易的价格大致是1000万元左右。如今,按照行规,租借手机牌照需要花费每部20元的成本,每个型号至少在20万部以上,也就是说每款机型的成本在400万元以上。
创维集团前董事长黄宏生2002年计划投入15亿元做手机,但是没有手机牌照,他只能通过其他办法搞一张“准生证”。
取消手机牌照制度的呼声日渐强烈。2004年7月,全国工商联呼吁,手机牌照制度已不能适应实际情况,希望有关部门尽快调整“5号文件”。
从2004年开始,发改委颁布的《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投资项目核准的若干规定》正式启动了手机生产核准制。获得手机牌照的企业迅速增加,至今已超过80家。
张艳玲认为,手机牌照制度落幕带来直接的影响就是那些靠出租牌照为生的企业将不得不退出市场,而以往没有牌照的厂商将可以直接进入市场,加上国外品牌的涌入,整个手机市场的竞争白热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剧。
业内人士分析,一些海外综合IT品牌也有可能大举进军手机市场,曾经贴牌销售过手机的惠普、Palm、华硕等进军市场的步伐将大大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