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随着产品成本的上涨以及消费者对失业的担忧,通过提价的方法来应对就变得很棘手。沃顿营销学教授斯蒂芬?霍希(Stephen Hoch)说,“聪明的做法是……在这里涨点儿价,在那里涨点价,这样防止消费者一下子承受不了。如果采用这种办法,零售商就必须忍受短期的痛苦,然后最终把痛苦转嫁出去。坦白地说,生产商也在忍受痛苦,因为……他们谁都不想在竞争对手前面率先涨价。”
“涨一点儿”具体是涨多少?过去很多零售商都不知道涨价涨到多少就会引起需求减少。但现在研究商业的学术界正在努力开发更有效的模型,来衡量到底多少涨幅才合适;沃顿营销学教授奥玛?百斯比斯(Omar Besbes)就参与了该项研究。
他引用一篇研究结论指出,衡量市场的好方法就是同时试验几个不同的价格,最好是在不同的店里,观察消费者的反应。他说,通过帮助零售商开发模型来测试消费者对今后涨价的反应,“霍希建议零售商加大那些没有涨价的产品促销力度。目前电子和服饰类产品没有涨价,食品和能源价格已经上涨。对于食品商而言,“最佳选择……是把重点放在自有商标的产品上。这是他们的秘密杀手锏。”通常在通货膨胀的时候,食品商可以促销自有品牌产品,这样既可以给消费者实惠又不会影响自己的利润。与此同时,重点推出自有品牌还可以给全国性的生产商施压,阻止他们提价。
零售商还可以对重要产品实行降价,从而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Costco就是以相对较低的价格销售汽油。还有零售商把降价作为促销的机会,因为他们意识到在消费者面临通胀的时候,“可能正是利用大幅降价来攫取市场份额的大好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