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几年前,业内人士就在讨论中国汽车产业的后拉美化,说中国汽车如果不能走自己独立发展的品牌之路,而企图以市场换技术,最后只能如同拉美的汽车市场一样,沦为世界汽车巨头的加工厂,在食物链底层,抢食一点点残羹冷炙。现在我不敢妄言这种局面正在出现,但有这种苗头是肯定的。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丸川知雄在《现代中国产业——蓬勃兴起的中国企业的强大与脆弱》一书中指出,无论是家电还是汽车,中国的产业界都呈现出与垂直统合相反的“垂直分裂”构造。这种资源整合式生产模式里,各种零部件不是在公司内部或集团内部开发或采购,而是零散地从其他公司采购。这是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共同现象。在平板电视、手机领域,中国民族厂商也只靠5年时间就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最近其发展势头已开始消褪。
因为这种垂直分裂的产业构造给予了所有厂商都能轻松制造的机会,大家都放弃独立开发,大量采用外资零部件模块追求眼前利益,在四至五年内高速成长,这种速成增长的方式已经蚕食了自主品牌汽车的未来。2000年左右,中国民族汽车厂商开始大规模生产乘用车,在5~6年间迅速占领了部分中国市场,是因为充分利用了这种垂直分裂的结构。这从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发动机的采购方法上可见一斑。中国目前共有131家汽车厂商,其中民族汽车厂商为100家,这100家企业中像日本和欧美那样只从本公司或本集团内部购买发动机的仅有7家。35家从公司内外两方进行采购,58家只从集团外部采购。即使像奇瑞和吉利这样已经具备部分规模效应的民族车企也相当依赖这种快速而廉价的方式:奇瑞的ACTECO发动机被看做是外包的另一种形式,离真正的技术掌握尚有距离;而吉利的“逆向开发”则被认为是另一条以购买换技术的研发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