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注视着屏幕上显示进度的灰色圆点一个个逐渐变成蓝色,中国最早的网民们会沉浸在不劳而获的满足感里。黑色蚂蚁推着装载金黄色固体的红色手推车—这是“网络蚂蚁”(下载)在桌面上的快捷方式图标。它是中国最早的下载软件之一,早到与56k调制解调器、打着“电脑学习班”名义的网吧雏形、奔腾处理器的联想品牌机同处一个时代。现在找到它,重新下载安装,操作界面竟看不出丝毫变化。
如今,新一代网民依然有人愿意盯着下载工具的进度条,但他们眼里的是迅雷、eMule(下载)、Flashget和各种BT软件,在动辄以G为单位的下载活动中,已经没有人谁会用“蚂蚁”搬东西。
现在看来,先天有免费基因(听歌)的下载软件的诞生更多关乎用户需要,而非商业理想。1998年,无论在上海还是北京的网吧,上网是一件时髦而奢侈的事情—10到20块钱一个小时且提供一杯咖啡。与网费同样让人绝望的是上海和西安的闷热夏天,在这两个地方,暑假里百无聊赖的本科生洪以容和软件公司的程序员侯延堂都在试图解决一个问题—怎么样把网上的东西“当”到自己的电脑上?
洪以容写出的网络蚂蚁的风行与当时中国互联网接入的特点—慢和贵—有关。当时的网民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无比虔诚地等着雅虎或者搜狐的网页上一个个图片慢慢打开。“断点续传”弥补了Windows下载中断后要重新开始的弊病,“多点连接”提高了下载速度,因为上网是计时收费,所以这样就等于在给网民省钱。1998年,网络蚂蚁被《电脑报》评为当年国内十大共享软件之一。
侯延堂的网际快车(Flashget)无疑更有影响力,它也是第一款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传播的国产软件,最初有66个国家和地区的免费版本。这款软件以提高下载速度、批量下载和下载文档管理的功能而闻名,2006年被趋势科技收购。Google进入中国后第一家合作伙伴也选择了Flashg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