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中国工程机械在巨大的内需拉动下发展壮大,大大小小诸多工程机械企业自得其乐地在庞大的中国市场中享受着盛宴。同时,来自全球各地的外国同行们也争先恐后加入分蛋糕的行列。一时间,中国大地上一派欢欣鼓舞。2004年宏观调控实施以来,工程机械行业风云突变,国内市场日渐疲软。在深受打击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探求海外发展的道路。
2004年和今年前5个月的统计资料都显示出工程机械产品出口巨幅增长。然而这种建立在小基数上的骤然"高增长",大有"逼上梁山"的味道,国外市场的巨大潜力随之被瞩目。而也正是此时,很多人才真正清醒,认识到在国内市场正被外国列强蚕食的同时,国外市场同样面临着复杂的局面。多年的自娱自乐,让今天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不得不面临"内忧外患"重重包围的严峻局面。一场工程机械的突围战已然悄悄打响。
"押宝"国内---企业命运两重天工程机械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行业,而中国的工程机械企业多年来都是严重依赖国内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生存和壮大的。巨大的国内市场不仅将一个个中国企业养活得人丁兴旺,也不断吸引着欧、美、日的国际著名企业来华淘金。世界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卡特比勒早在1995年就与Cye.com.cn中国合资建厂,而随着中国对入世的承诺逐步履行,工程机械行业的巨人们纷纷登陆中国。2001年来,外资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增长,并且实现了供货当地化。几年来,他们基本垄断了国内高端市场,甚至占领了个别子行业的整个市场。到2003年,外资、合资企业已经占据了中国市场47%的份额。即便竞争激烈,但在建设兴盛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局面,就在宏观调控之前,还出现了增长的最好水平--2004年一季度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3.9%,4月份也有高达63%的增长佳绩。
为了抑制部分行业的经济过热,中国政府决定进行宏观调控,国务院于当年4月下旬发出通知,决定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等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资本金比率,要求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调控效果随之显现,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由前两个月的53%急速降到4月的4.7%。
经典的投资理论在这里仍然适用。过度依靠国内市场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手中唯一的篮子就这样被打翻了。无可回避地是,几乎所有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一家又一家企业开始出现限产压库和连续亏损。5月,挖掘机销量跌破2003年同期水平,出现近几年来的首次同比负增长;装载机的销售增幅也大幅下降,由2月、3月的156%、76.5%急速降至37%;各混凝土机械厂家也一致声称进入5月份销量明显减少。整个行业的销售收入则以每个月10%的速度下降,一直持续到2004年底,而进入2005年,前4个月的销售收入仍然是负增长。目前,宏观调控并没有结束的迹象,这对工程机械企业的影响也已不仅仅是销售收入下降这么简单,资金积压、坏帐增多,人才流失,都成为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宏观调控到今年年底结束的话,对工程机械行业的影响还将至少延续到2006年上半年。
而身在中国的外资、合资企业,却成功地抵御了这场侵袭。诸如徐州卡特比勒、成都神钢、合肥日立和大宇等企业,在遇到宏观调控时体现出了良好的适应能力。他们依靠完整合理的产业链和成熟的全球销售网络,将产品在世界范围内调配、返销,受中国市场变化的影响相对弱了许多。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恐怕和外资、合资企业"两条腿"走路有关。因此,中国企业没有任何理由继续把宝押在一个市场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