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政府已经严密设防,但上周广州还是暴发了内地首例输入性的甲型H1N1流感二代病例。这令防疫部门大为紧张,而流感防控药品供应安全也提到最高议事日程。为保障甲流防控工作,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专项资金,其中包括药品防控储备的巨大蛋糕。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流感治疗药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瑞士罗氏公司研发的“达菲”(通用名: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另一种是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发的“乐感清”或“瑞乐沙”(通用名:扎纳米韦吸入粉雾剂)。科学已证实上述两种药物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同样有效。“达菲”已经在我国生产上市,“乐感清”仍处在临床试验当中。但国内药企通过切入达菲生产供应上游,成功分得一杯羹。
药物储备为国内药企敞开商机
为此,磷酸奥司他韦也就是著名的“达菲”其专利生产厂商罗氏已经因此赚足了眼球和美元。虽然国内企业在流感防控上还未有专利产品,但疫情的全球蔓延令采购国产达菲成为最近中国疾控部门药物储备最忙的一件事。国内各级政府的药物收储计划则为国内药企切入甲流商机开启了一扇窗。
之前,广东东阳光集团、上药集团已经获得甲流防控明星产品罗氏达菲的授权生产通行证,被纳入政府采购名单。日前,国内主要医药中间体生产商海正药业也正式公告,称发改委已批复海正药业应急药品扩能项目,同意其将生产其他药品的装置临时改产磷酸奥司他韦(达菲)中间体,从而通过上游原料供应搭上“甲流市场顺风车”。高达50亿元的政府防控药品市场,是眼下医药市场最大块的“即食”蛋糕,国内药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的是从中分一杯羹。
海正药业作为国内特色原料药龙头,是国家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的生产基地,80%以上的化学原料药出口欧美规范市场。但随着出口原料药价格一路走低,这次借生产磷酸奥司他韦中间体,搭上甲流“顺风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