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新媒体越来越多加入到与纸质媒体竞争并分割市场的行列,传统报业的市场蛋糕越来越小,报纸为生存而进行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传统报业如何适应网络媒体和新技术影响下的新型市场需求已成了大家共同面对的问题。
多年以来,数字出版一直喧嚣,从一个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推动其发展的不是本该作为推进主体的出版、传媒等文化机构,而是以IT技术与服务见长的厂商。因此,这也是中国特色的数字出版。而数字出版正引导报业突破。
借助新技术寻求突破
目前放眼全球,很多知名国际大报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危机,而未来发展更是前景未卜。对于中国报业,目前普遍的态势是发行量锐减,广告收入乏力,更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造成这种情况的既有体制的因素,也有市场大势的因素。
在这种形势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证券报》以及各省市报都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数字出版。但另一方面,数字出版应用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无论技术人才,还是技术基础,传统报业机构都十分薄弱,难以支撑各种数字出版的创新应用,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报业与专业数字出版技术、服务商的合作势在必行。
方正阿帕比执行总经理赫思佳认为,传统报业早年曾得益于IT技术,比如方正激光照排系统。但是在数字出版时代,传统报业与IT技术的关系与过去完全不同,它们不再是简单的排版业务过程,而是渗透到业务与管理的各个环节,甚至成为业务架构的基础。
目前很多报业机构都建设了自己的网站,而采编、网站以及读者之间,甚至机构内部跨平台间的互通、联动、促进使得新的业务模式不断产生,这也对数字出版专业技术与服务商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根本”开始
在技术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一般传统出版机构都从哪些方面着手向数字出版变革呢?或者说,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务实有效地发展数字出版?这是近年来报业数字化变革中经常探讨的命题,几乎所有的报业机构都提出同样的问题。
据报载,在一次报业数字化研讨会中,山东一家报业集团的负责人就曾指出,传统报业走向数字出版,如果走不好第一步,后面的进程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必须要谨慎而行,稳扎稳打,务求实效。这种观点得到了与会同仁的普遍认同。
那么,如何稳扎稳打,务求实效?传统报业向数字出版转型该从哪里入手?这一点至今没有取得共识。而《光明日报》和《中国证券报》的探索却为业界提供了借鉴。
据了解,《光明日报》是从引入数字报刊制作系统入手,一方面改善原有数字报的读者体验效果,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全自动实现iPhone版数字报的发布、更新,数字报与手机报的同步发行。而《中国证券报》却是从引入发行管理系统入手,并于今年10月宣布数字报刊收费发行。在针对数字报刊的发行管理系统中,不同读者对象都被设置了不同的权限和收费模式,其管理效率得到大大提高。此外,《中国证券报》还由此实现了与联通iPhone运营体系对接、联通iPhone版手机报发布、TRSIDS的身份认证对接,并直接支持客户第三方内容产品的收费等服务。这些功能和应用也是当前报社的迫切需求。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