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私人飞机的人群不完全分类:
第一类:演艺明星
以赵本山最为著名,他的私人公务机曾带着演出队伍飞抵台湾,引起对岸媒体一片尘嚣。其次,陈道明、苗圃、范冰冰等一众明星都被传拥有自己的私人飞机。
第二类:民营企业家
张跃对飞机的热爱,在湘商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应,长沙一度成为拥有私人公务飞机最多的城市。民营企业家购买私人飞机,主要用于方便集团运营,提高集团品牌。
第三类:飞行者俱乐部
无论是浙江的鹿城海陆空俱乐部还是北京的精工俱乐部,都汇聚了一批热爱飞行的富豪,他们多从小飞机开始购买,很少涉及公务机领域。对他们来说要自己操控飞机才是飞行真正的意义,才能过瘾。
第四类:国企
至今为止在公务机领域,购买者主要是国有航空企业,包括北京首都航空公司,国航,东航等都有专营公务机业务的分公司,他们是国内公务机的最大买家,拥有庞大的公务机列队。
桂跃向本刊记者分析,“赵本山购买飞机给他的本山传媒和他个人带来的关注度,是任何广告都无法达到的。他买飞机的初衷或许不是为了炒作,但媒体乐意谈论,这恰好达到了广告效果”
《望东方周刊》记者骆晓昀、特约撰稿吕爽 | 上海报道
当人们还惊诧于2011年上海车展上卖出的千万豪车时,早其十天开幕的上海国际商务航空展刚悄然闭幕。
至今私人飞机在中国依然是极其小众的奢侈消费品,然而相对于其进入中国的十多年历史而言,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中国私人飞机市场就开始演绎着跳跃式的发展。
1997年到2011年,14年的历程,中国私人飞机市场转转折折,备受期待。其实,2010年11月政府释放出“低空开放”的信号后,“疯长”的前奏已经开始。
国人千年飞行梦
2011年4月中旬,上海的虹桥机场公务机基地举行了上海国际商务航空展,现场展览了二十几架世界顶级的公务机,机群旁红色的法拉利跑车,映衬出奢华。
参观展会的费用不菲,三天门票需2000元,而4月13日和14日两场社交晚宴的入场券均是6000元。主办方事先邀请了一些有消费能力、关注私人飞机行业的富豪前来参观,展场外捷豹的优雅、本田跑车的轰鸣比比皆是。
这是一个关于自由、便捷飞行的展会,而国人关于飞行的梦想早已延续了千年。
公元前500~400年中国人就开始制作木鸟并试验原始飞行器,那是人类制作的最早的飞行器的记录。
《韩非子·外储说》记载着:墨子经三年制成的木鸢,飞行了一天就坏了;他的学生安慰他说,老师技术高超,木鸢虽然坏了,但毕竟飞成功了。在《墨子。鲁问》中,也有公输班用竹木制成了能飞三天的飞鹊的记述。
除这两人外,还有如张衡、韩志和、高骈等木鸟制造家。其中汉朝张衡知名度最高,因他既是天文学家,又是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的发明者。《太平御览。文土传》中就有张衡制造木鸟的记载。
中国第一位制造飞机的人当属美国华侨冯如。1909年他设计制造的飞机在美国奥克兰上空试飞时,飞行速度是莱特兄弟首航的3倍,当时在世界上引起轰动。
几乎同一时间,中国本土也拥有了自己的飞机。刘佐成是永安清水池人,1906年和同乡永安贡川镇洋峰村人李宝焌一道前往日本,先后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其间,他们认识了孙中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在同盟会和一些爱国华侨的资助下,1910年,刘李二人合作自制了“飞机一号”,但因飞行场地使用不便,无法试验。同年8月15日,二人随同清政府驻日公使胡惟德携带自制飞机回到国内。
57年前的1954年,距新中国解放刚5年,而离抗美援朝结束仅仅1年。此时的中国,百废待兴。这一年的7月3日,一个震惊中外的消息从江西迅速传来:由现在的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前身、当时的国营三二○厂生产的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经过首次升空试飞获得成功。由此,翻开了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崭新的篇章。
谁是中国私人公务机第一人
据国航公务机公司总经理关超回忆,邵逸夫可能是中国最早使用公务机的人,而真正拥有公务飞机的人非远大集团张跃莫属。
20世纪90年代初,邵逸夫每年都要带着公司成员和家人到中国各地巡游一番,包一架国航的波音737作为他的出行工具,包机价格一小时大概五六万元。
远大的张跃和本山集团的赵本山买私人公务机的原因不尽相同。1996年冬季,大雪造成了北京首都机场航班的延迟。看着通往全球各大城市的航路纷纷恢复通航,唯独自己要去的长沙方向迟迟没有开通时,张跃觉得自己大量的时间被浪费了,甚至感受到了歧视,在那一刻,他突然萌发了购买私人公务机的念头。
而赵本山烦透了买机票、误航班和“被追星”等庞大的时间、经济成本支出,索性在2009年花2亿元买了一架庞巴迪挑战者850公务机。
张跃的飞机在1997年飞入中国,然而事隔10年后他向媒体坦言,“我乘坐私人飞机出行已成为过去。”
据悉,1998年,远大购买了一架约900万美元的“奖状EXCEL”10座喷气公务机和一架约300万美元的“贝尔427”8座直升机,这两架飞机至今仍在使用;1999年,远大又购买了3架十几万美元的教练机。
本刊记者联系远大集团采访张跃时,其秘书告诉《望东方周刊》,“张跃目前人在国外,而且他已不愿意再回答关于私人飞机的任何问题。”
“8棵树理论”是张跃留给公众的回答,“我的飞机从长沙飞到北京往返3000公里排出的二氧化碳,相当于8棵大树生长60年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那时,我乘坐私人飞机商务出行就成了历史。”
而此时赵本山的私人公务机依然飞得不亦乐乎,虽然数据显示该架庞巴迪在空中飞行一小时和停放一小时的成本都是1万元,但通过租赁等方式,本山集团还有盈余,并且有购入第二架私人公务机的计划。
私人飞机的三个转折点
2010年11月,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近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宣布5至10年改革中国低空空域管理,促进中国通用航空事业、航空制造业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
该“意见”仿佛为国内外飞机制造商、地面服务公司、航空驾校等等产业链中的相关企业打开了一个万亿的市场。
纵观历史,自1997年第一架私人飞机进入中国后,中国的私人飞机市场经历了缓慢发酵的培育过程,而三个里程碑事件成了产业的催化剂。
“上世纪80年代末,在国务院相关会议上,对于‘低空开放’的讨论就已经是通过的,”南京同威投资的总经理林祥雨告诉《望东方周刊》。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