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资源基本属于空军的资源,而“低空开放”从讨论通过到日见雏形经历了二十几年的过程,其中问题不仅仅在于管理放开那么简单。
“市场是最重要的问题,80年代末中国市场和个人财富积累都没有到达能够容纳私人飞机市场的程度,经过二十几年的累积,现在的市场环境已经相当成熟了。”林祥雨说。
2005年在中国私人飞机市场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5月31日,中国《通用航空飞行规制条例》正式实施,条例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私人航空飞行进入一个可发展的时代。
条例通过的几个月后,中国第一个会员制私人飞行俱乐部---前沿私人飞行总会在上海成立,总会的发起人、前沿控股集团董事长陈早春信心满满地向媒体宣称,预计在短短数个月内,总会的成员就会从零上升到200余名。
此后三个月时间内,包括湾流、雷神、庞巴迪、塞纳斯等国际巨头迅速登陆中国市场。当年11月的一则新闻显示:22名温州商人以单价1.3亿人民币向国外知名飞机制造、销售商团购了22架私人飞机。
总部设在奥地利的飞机制造商“钻石”飞机制造公司(Dimond Aircrafe)的董事总监迈克。费宁(Micheal Finning)当时认为, 在未来的5~10年,中国需要千架私人飞机。然而,市场的发展速度远没有制造商想象的乐观。
2008年底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国外资产的价格跌至谷底,而国内除出口业受危机波及外,其他行业基本安然度过,“很多商人都是在经济危机后及时出手,以低价购入飞机,他们的布局和眼光非常令人佩服。”林祥雨说。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10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另一子公司斥资1.84亿美元收购阿拉巴马州的飞机活塞引擎生产商Teledyne Continental Motors。根据协议,该工厂将留在美国。
2011年3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旗下一子公司宣布,斥资2.10亿美元收购明尼苏达州的小型飞机生产商Cirrus Aviation Industry Corp.。该交易将使这家中国国有航空巨头完全获得Cirrus四座涡轮螺旋桨飞机的生产线,以及正在研发中的一款小型飞机的技术。
专门研究整合私人飞机市场的南京同威投资公司提供的数据统计,目前在中国注册的私人飞机数量是130架左右,仅年初至今飞机的销售量已达到三十几架,较去年同期提高了60%以上。该公司总经理林祥雨告诉本刊记者,“这显然得益于2010年11月发布的《关于深化中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
“对于中国通用航空业来说,未来是挑战大于机遇,2012年将是下一个关键的时间点,管理部门的实际措施和改革步伐,将切实影响到通用航空的发展,”林祥雨说。
经历了2005年和2010年的政策促进以及2008年的经济环境催化,2012年的机遇和挑战落到了中国通用航空业面前。
私人飞机并非纯粹炫富
亚洲公务航空顾问公司市场总监桂跃告诉《望东方周刊》,公务飞机在中国是个新的热门话题, 国人对公务飞机的了解很片面,提起私人飞机,大家就想到“奢侈”、“炫富”和“烧钱”等,而媒体总是不厌其烦地描述公务机如何奢华,飞行费用、停机费、管理费如何昂贵。
“炫富的情况在中国商人中的确存在,他们往往没有切实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飞机,而一味选择更大更豪华的机型,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林祥雨说。
桂跃强调,国人并未透过表面看到核心问题,拨开私人飞机昂贵的外衣,其核心价值才真正展露:“没有一个商人会不计一切成本做一件事,购买公务机的中国商人一样,他们始终在品牌、机型、价格使用成本等各个方面间徘徊,选择最合理的出行方式。”
“No Plane, No Gain”( 无飞机,无增值)这是美国公务航空协会提出的一个观点,意思是不使用公务航空,企业难以实现持续增值。在对世界500强企业和美国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公司使用公务飞机的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后,美国公务航空协会得出了这个结论,印证了的一个事实是---使用公务飞机并非纯粹是“炫富”和“烧钱”。
公务飞机能大幅提高企业高层的工作效率,毋需置疑。在中国,因为公务飞机是个稀罕物,媒体高度关注,购买飞机给企业带来的广告效应显而易见。以前有长沙的远大空调,近来有赵本山,这都是非常经典的案例。
桂跃向本刊记者分析,“赵本山购买飞机给他的本山传媒和他个人带来的关注度,是任何广告都无法达到的。他买飞机的初衷或许不是为了炒作,但媒体乐意谈论,这恰好达到了广告效果。”
2011上海国际商务航空展承办方World Events Agency的媒体公关连琬颖告诉《望东方周刊》,“在此次展会现场,仅金盛通航一家代理公司便成交了5架豪客比奇公务机,但由于多数购买者颇为低调,实际成交数量应该超过这一数字。”而业界对此的保守估计是---整个会展期间成交额接近10亿人民币。
公务机的中国未来
国内客户曾向他提出过一个有趣的问题,询问能否在飞机里安置一张自动麻将桌,后来陪客户参观法国达索公司的飞机,达索的人员在介绍飞机内饰时特别提到,他们可以专门设计一个麻将桌。“任何东西来到中国,都得融入中国式娱乐文化”
《望东方周刊》记者骆晓昀、特约撰稿吕爽 | 上海报道
“全球发展看中国”成为这些年经济领域的常见词汇,从外贸出口到汽车产业,中国已经越来越多地主导着一个行业的发展和兴衰。
高端私人飞机行业的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答案可能又落了俗套,无论是飞机制造商还是配套基地的建设者,乃至大多数的行业专家都将中国作为了公务机行业的下一个巨大的馅饼,一个放在眼前市值万亿的市场。
富豪云集的新兴市场
亚洲公务航空顾问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桂跃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称,根据《2011年胡润财富报告》,中国国内现有87.5万个千万富豪和5.5万个亿万富豪,其中1/6的富豪计划购买私人飞机,这表明中国市场存在这个巨大的潜力。
桂跃得到的权威调查显示,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DP达到1万亿美元的时候,公务机有250架,中国目前的GDP大约为5万亿美元,以此推算中国的公务机数量应该有1000多架。而目前中国内地只有几十架公务飞机,可见其市场潜力之巨大!
他独家提供给本刊的统计表明,目前国内的公务机数量以年均近50%的速度增长。2008年内地公务机飞行时间同比增加30%,2009年则增加40%,2010年进一步增长,达到60%。中国富豪对于公务机的需求吸引了全球公务机制造商的高度重视。
公务航空的快速增长,无疑会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有新的挑战。首先要确保的是中国空域在飞机和运营商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安全有序。这需要政府管理部门一方面既要放宽限制,同时要更加科学合理的规范行业管理。
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某些方面可能会更加严格。
桂跃说,“虽然中国公务机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富豪和大公司高层正在热切地了解公务机。但中国的公务飞机/私人飞机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非常不成熟。同样地,中国的消费者也非常不成熟。 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提高。”
飞机制造商的必争之地
全球大部分公务飞机制造商都位于北美,其中包括行业领先的波音、庞巴迪、塞斯纳、湾流、豪客比奇等公司。它们中的大部分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在通用和公务航空领域脱颖而出,在八九十年代初受到美国私有企业兴起的推动。
中国已是他们的主要市场。这一点从他们最新颁布的预测报告中可见一斑。
2011年5月19日在瑞士的2011欧洲商务航空展览会上,庞巴迪宇航公司发布了其年度飞机市场预测报告:“在发展中市场,经济增长预测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为新飞机销售带来相当大的机会。据预测,未来20年除北美和欧洲以外,商用飞机市场需求将大大增加。例如,中国的20~149座商用飞机数量将进入世界前三,仅落后于欧洲和美国。”
5月31日的《中国证券报》撰文称:随着中国航空市场层次逐渐分明,波音与空客在华竞争,正由原先抢占民用领域,转向在民用、商用、租赁等领域的全方位比拼。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