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赚回多少吆喝?
低价卖给经销商,再通过高价买回来,究竟能赚回多少吆喝?
“花钱硬砸榜单,最后销量惨淡的图书其实也有很多,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图书本身的品质。”任雨说。
据唐佳介绍,他们目前也只有在推一些质量确实比较高的图书时,会用到“买榜”这种手段。“大型出版机构也只是选择性地‘买’。”
“大多数情况下,跟销售网站联合推出活动其实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唐佳介绍,具体而言,是由机构免费提供一定数量的图书给销售网站,再由销售网站提供页面和位置进行发放。
“做我们这行的,本小利薄,所以也不可能随便进行榜单方面的推广操作。”陈晓晖坦言。
图书网站对“买榜”失控
“无论如何,‘买榜’这种行为确实涉及到了不公平竞争。”当当网一李姓工作人员坦言。事实上,卓越亚马逊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记者从卓越亚马逊了解到,目前卓越一个ID针对同一本图书限购10本,一旦系统检测到某个ID购买同一本图书数量超过10本,则会自动封闭账号。
“这确实加大了‘买榜’的难度,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唐佳说。“比如我们机构就会注册申请上千个账号,实行分散性购买,这样就不会被系统察觉到了。”而据陈晓晖介绍,“目前除了封号之外,就算发现‘买榜’行为,也并没有其他任何惩罚措施。”更何况采用唐佳所述办法,确实能够有效地避开系统的监控。“尽管‘买榜’行为目前大量存在于线上和线下各大书店,但确实没有很好的办法来规避。”
连线
出版商自辩:“买榜”仅是促销
北京一畅销书策划公司图书编辑任雨说,“买榜”在其他行业或多或少变相存在,只是一种促销手段。“买榜”没卖好的书,有很多;“买榜”后卖好的书,也有不少。一本书最终能否大卖,还是靠图书本身的内容、书名、封面设计、文案、目录这些最基本的东西。
“消费者又不是傻瓜,他们有自己的判断。购买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排行榜只会让人更快地看到一本书,要促使人购买,理由并不是很充分。相反,一本前期没做到位的书,上榜后,会快速让人知道这是本内容很差的书,随即会产生大量负面影响。类似例子,屡见不鲜。”
作家声音:新书推介渠道少
曾撰写过两部畅销书的国内某青年经济学家坦言:"买榜’这事,虽然出版机构并未告知作者,但绝大多数作者其实心里都清楚,只是不发表意见而已。出于作者的角度,图书销量提高毕竟是好事。”
“其实,现在中国出版界最大的问题并不是‘买榜’,书上市后进行必要的宣传是出版社的义务,但是现在很多出版社甚至连专业的宣传都没有。很多出版社给作者很低的版税,不给作者的书进行宣传,全凭自然销售。这类出版社,不靠市场来争取利润,主要靠剥削作者。因此,在我看来,只有那些真正负责任的机构才会去‘买榜’,主动帮书籍做宣传。”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