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有猫腻?
日前,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晓晖发了一条微博称,由其公司策划出版的《资本之王》一书,在亚马逊经济管理类图书排行榜上是事实上的第一,暗指一些书靠买榜上位。这引发公众对于图书出版行业“买榜”行为的关注。如何“买榜”?这样一种行为是否真的大量存在于出版界?“畅销书排行榜”作为大多数购书者在购书时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到底掺杂了多少水分?近日记者展开调查。
图书行业盛行“买榜”
陈晓晖介绍,在图书出版界,买榜是出版商按照市价从经销商处将自己的货品购回,并且所购图书没有明确的使用客户。
国内某知名财经出版中心资深编辑唐佳向记者透露了她之前参与过的“买榜”过程。
最开始,营销部门会统计出同类图书当下的上榜情况和销售情况,以此确定图书回购数量;之后,机构会安排人手注册大量的水军账号以掩人耳目,制造自然购买的假象;接下来,会挑选一个时间段,陆续安排水军账号有序购买图书。在整个过程结束后,机构还会安排工作人员使用购书ID对图书进行评价和口碑维护。为了使“买榜”显得自然,在图书评价这一块,机构甚至会有意识地在一堆正面评价中间安排“适当”的负面评价。
“整个过程一般持续一到两周,每天安排人在不同时段购买。”唐佳说。“当然,以前还存在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就是花钱购买图书销售网站的搜索引擎,让图书排名靠前,但这样不够‘自然’。”去年,她所在的机构就曾多次通过回购,让主推的图书冲进当当的畅销排行榜里。“有一次是买了500本,最多时会买到2000本。”
北京一畅销书策划公司图书编辑任雨也在采访中证实,“现在一半以上的出版公司都会选择‘买榜’作为打造畅销书的方式之一。”
据陈晓晖介绍,机构买榜有三大考虑:首先,网店有些页面设置要靠销量跑出来,出版商为了图书增加曝光率而去买榜,如当当网图书首页右侧的畅销榜;其次,是为了冲击排行榜,如亚马逊的新品畅销榜,当当网的“近七日畅销榜”、“近30日畅销榜”,这些榜单对读者的引导作用强;再者,通过买榜之后发表评论,可以以“阅读趋势”引导购买。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