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了一个冬天的啤酒行业又开始活跃起来。在关注啤酒行业发展格局、竞争态势、成本把控的同时,记者也发现,小小的啤酒瓶背后竟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产业乱象。
超期使用
靠不合格酒瓶降低成本
上周,辽宁省消协发布的啤酒瓶商品比较试验结果显示,根据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对啤酒瓶产品的抗冲击、耐内压力、抗热震性、外观质量等项目进行检测,世界知名啤酒品牌百威英博旗下的哈尔滨啤酒330ml装产品的啤酒瓶在1.01MPa(耐内压力)时出现破损,未达到“耐内压力标准要求 1.2”的规定,存在“轻微碰撞容易发生爆炸”的潜在风险,被认定为不达标。百威英博沈阳公司负责生产环节质量管理的负责人称,公司已经得到比较试验结果的反馈,已安排专人处理此事。而对于如何处理,目前未见下文。
实际上,一直以来,全国各地传出的因啤酒瓶爆炸造成消费者人身伤害的消息不绝于耳。此前,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的抽查检测结果更为惊人,湖南超三成啤酒瓶不合格,其中包括喜力、百威、雪津、金威等啤酒知名品牌。
对此,苏赛特商业数据公司公共关系总监杨青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类事故的发生大部分是因为啤酒瓶超期使用造成的。啤酒行业属于薄利产业,瓶子的成本比较高,而啤酒生产的量很大,对瓶子的需求也很大。这个成本对啤酒企业来讲是一笔很大的支出。为了节省成本,很多企业并不会定期更换新瓶,超期使用的现象很严重。据业内人士介绍,旧瓶重新封装的成本是0.43元,而生产和使用新瓶的成本分别为0.83元(白色玻璃)和0.73元(绿色玻璃)。
事实上,早在1996年,国家就出台了《啤酒瓶GB4544-1996强制性标准》,并从1997年开始在全国推广,“建议啤酒瓶回收使用期限为两年”。但是这一标准从一出台就受到厂家的冷落,各地市场上“过期”酒瓶随处可见。河南郑州市民反映5年前生产的啤酒瓶现在还在市场上流通,浙江媒体报道称,西湖啤酒11年前的啤酒瓶还在使用,更有河南开封市民发现14年前的酒瓶仍未“退役”。
以假乱真
名牌空瓶被造假者利用
上月底,深圳市开展“三打两建”集中统一行动,对无证无照食品加工窝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进行清理,其中一个制造假冒青岛啤酒的窝点被清理。据了解,不法经营者把不知名、价格低廉的劣质啤酒灌入回收来的青岛啤酒瓶内,压上假冒瓶盖,贴上假标贴,再装入假冒的青岛啤酒纸箱,通过各种渠道流入青岛啤酒的销售市场。
全国各地被查出的假冒名牌啤酒的事件比比皆是。被冒充的品牌除了青岛啤酒,还有雪花、哈尔滨、燕京、崂山等啤酒。而这些假冒产品,在外包装方面与真品极为相似,以假乱真的水平很高,消费者不仔细辨认很难发现。
事实上,这种现象在高端啤酒市场更为普遍。喜力啤酒方面在回应湖南工商部门曝光喜力啤酒瓶不合格的问题时,向本报记者表示,啤酒瓶不合格绝大多数情况是源于啤酒瓶的超期使用,而喜力啤酒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瓶子均是一次性使用,并不进行回收。问题产品很有可能是不法商人回收喜力啤酒瓶,进行假酒生产,因技术不达标发生问题。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新瓶成本较高,各企业在运营中都是对空瓶进行回收、清洗再利用,但是高端啤酒因产品价格很高,酒瓶成本的占比被稀释,可以做到一次性使用。这也就给了很多小作坊和不法份子以可乘之机。他们回收这些啤酒瓶,灌上劣质啤酒,再以低价混入市场。而高端啤酒大部分在KTV、夜店等场所销售,不排除这些场所以低价从不良渠道进货的情况。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