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第二学期,小蔡开始了他创业生涯的第一次练兵——卖鲜奶。“当时我看到学校饭堂的鲜奶不少人喝,但饭堂提供的鲜奶既不是大牌子,价格也贵,而校外却没有人供应,所以我就联系了燕塘牛奶。”小蔡掏出自己4000元生活费,加上另外两名合伙同学的5000元资金,开始在校园里卖起了鲜奶。每天早上6点半,小蔡就请来班里几名勤工俭学的同学帮忙,分布在学校两个主宿舍区楼下,以及这两处地方的交接处供应鲜奶,自己则负责每天早上6点钟准时到供应点开门接货。
筹资:炒股挖到第一桶金
2007年初,当时A股牛市冲天,小蔡看到隔壁宿舍同学炒股赚了5000元,也跟风炒起股来。不过,小蔡并没有盲目入市 ,而是看了一些关于炒股的书籍,再考虑了一周才入市的。
2007年3月份,小蔡就用父母给的6000元生活费,加上向朋友借来的 8000元,总共14000元投入了股市。
后来,小蔡相继买又买入了一些股票,“那时候股票都在升,买一只不升的都难”,从3月份到7月份,小蔡一共赚了4万元,加上此前拿来炒股的本金,小蔡手头共有54000元,还了朋友的8000元后,小蔡就揣着46000元去创业。
创业:三万元办起补习社
尽管手头有4万元的创业资金,但具体要做什么生意,起初却难住了小蔡。后来办起了补习社,还是在一次东莞之行中看到商机。
在一次与同学回东莞老家时,小蔡观察到,东莞东城区的城郊,“人口多且密集、孩子多、家庭富裕、治安好,很多家庭对孩子的重视程度较高,加上有固定的校车站,对办补习班很有利。”了解到基本情况后,小蔡便做起了详细的市场调查。后来,他从东莞东城区温塘找到了一处能够容纳下55名学生的场所,月租仅700元,一月一付。
补习社从2007年10月份筹备,经过两个多月的装修和宣传,终于在寒假开张了。经过他们的大力宣传,补习社在第一期的“寒假班”迎来了35名学生,由于准备充分,办班的第一期,也就是开张首月就盈利7000元。2008年5月份和2008年8月份,小蔡又在距离第一家补习社不远的周屋和峡口开了第二家、第三家分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