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证书多多益善,已经成了时下大学生中的一种风气,但太热了就有可能陷入盲目,反而不利于找到合适的工作。
事实上,用人单位更欢迎的是一专多能的人才,即专业能力强、同时在其他相关方面也能拿得起来,而不是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精通的万金油。较好的模式是大学教育打好稳固的专业基础,适当地辅以短期实用型培训,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各种各样的证书上,可谓舍本逐末,并不明智。
有专家指出,目前大学生考证存在着三个误区,第一是觉得证书越多越好,认为只有这样自己的能力才会被肯定,才会增加就业机会。但从近几年的招聘会上可以看出,许多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希望的是少而精,假如拿的是本专业的资格证书自然是增加了砝码,但如果拿的是其他专业的证书只会给人留下职业定位不清晰的印象。第二是哪里热门往哪钻。许多学生认为证书要考就考目前最热门的,实际上,证书的流行和受追捧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很可能等到毕业的时候已经不流行了。所以选择证书主要还是看它是否具有权威性,而不是盲目跟风,随大流。另外,有不少大学生舍本逐末耽误主业,有报道爆出有些学生逃课参加培训班。企业人事部门介绍,大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能力测试,社会证书只是一种印象,而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如果因为考证书而影响了自己的专业学习,那就得不偿失了。
证书并非越多越好,要以实用为原则,不要重复去考雷同的证书,浪费时间也消耗精力。除了语言和计算机水平证书等基本的证件外,可以选择一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证书,可以帮助就业的准入类证书,如会计上岗资格证、律师执照等等。在实际的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要求的不是“能力最全面”的人才,而是“最适合该职位”的人才。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Cye.com.cn研究员毕于榜说,目前,从证书的类型看,对大学生找工作有帮助的大致分四种,一是与自身专业紧密结合的准入类证书,如报关员证书、物流师证书等;二是通用型证书,比如营销类、司法考试类的;三是技能型证书,如网络认证、网页维护等;第四种就是英语能力证书了。
大学莫为浮云遮望眼
考证热愈演愈烈,各种五花八门、鱼龙混杂的民办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有读者打电话向记者反映自己上培训班时看到的一幕,这个培训机构在广告中称此学校教学设施完善、环境良好,师资实力很强,执教的老师经验丰富、曾经屡次押中当年的考试试题,很是诱人,于是决定前往实地考察。然而到现场后却发现,一个只能容纳七十人的教室里硬是挤进了一百多人,很是嘈杂,所谓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优秀教师讲课表现平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