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培训市场里不乏知名品牌,他们往往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良的师资力量和诚信的服务,但也夹杂着不少急功近利的培训机构,打着“名师”的幌子,实则聚集一些乌合之众。媒体曾经曝光过多起培训机构欺骗学员、携款潜逃的丑闻。
专家建议,应当设定相应的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以及淘汰机制,完善市场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来规范培训市场。
在教育方面,职业培训培养人才的周期通常较短,主要强化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但一个人能够胜任工作岗位不仅需要他有熟练的操作能力,职业素养等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训机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尽快实现从一名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培训机构应该注重对学员的有关职业素养的教育。其次,课程的更新是必不可少的。和传统高校相比,培训机构和市场的连接比较紧密,为学员实习或就业应聘Cye.com.cn岗位提供方便。而在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之后,培训机构更应该适当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另外,培训机构的强化管理必不可少。培训机构的生源较复杂,不论是年龄还是学历、个人素质都参差不齐,因此培训机构必须强化管理机制,以确保学员能安心学习知识和技术。
“考证热”给大学教育带来不少尴尬。学生们所要付出的远不止是金钱,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要完成“繁重”的考证任务,就不得不牺牲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大学课程,因此出现了逃课去考证的现象。有调查显示,大学基础课的逃课率约为25%,专业课逃课率也在20%左右,而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课的逃课率则达到了50%以上。有些学生甚至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获取各种证书,而专业课则随便应付了事。如此本末倒置,怕是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影响的是大学生们的整体素质。
就业难和考证热也是一种警示,大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大学不能再关起门来办学,教师不能再静坐书斋用十年前的教案讲课,必须与实际更紧密地结合,与时俱进,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另一方面,必须抵制急功近利的风气。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光是为就业而就业,更重要的是文化修养熏陶、价值观提升,提高青年一代的整体素质,进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如果大学校园全都陷入浮躁短视的氛围,很难想象未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如何可持续发展。对大学生来说,如果只求找到工作,那么与其一边交着大学学费、花费4年时间,一边忙着参加校外的就业培训,还不如更务实一些,在高中或职校毕业后先就业,然后边工作边进修,来得效率更高,还可节约社会教育资源。建议大学引导学生,即使在经济低谷时期,也应把目光放得长远些,把一生难得的4年大学时光充分利用好,努力提升自己的内在竞争力。经济低谷只是暂时的,中国正在利用低谷时期,主动转变经济结构,追求高质量的增长模式,需要大量更高素质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