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这对你们一定是个不小的打击。
白惠峰:是啊。人心不稳应该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较大的困难。不久,又遇到了第二个较大的困难,这就是缺乏后续资金。公司成立之初,为了保证公司正常运行和研究顺利开展,我们选择了一个成熟的产品进行经营,后来市场发生很大变化,产品滞销,没有了收入。为了省钱,开始压缩所有的开支。
点击二
焦点关注 技术研发对环保产业的意义
关键思路 以技术打开市场环境政策是后盾
记者:您创业初期,正值我国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向科学管理转变的时期,你们的产品能不能及时满足这种需要?
白惠峰:技术开发确实是关键。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从上世纪70年代起步后,在10多年的实践中发现,相当多的污染问题是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只要加强管理,既可以解决一大批老污染,又能防治很多新污染。但是,仅仅依靠人为的行政管理难以做到监管到位,需要引入科学管理手段,主要方法就是对污染源实行在线监控。原国家环保局污染控制司司长王汉臣提出开发在线监测仪产品时,这方面的知识在我国还是个空白,在山西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参考的资料,就连咨询都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更不用说看到一个完整的样机了。我们的研究迟迟没有突破。我们到底怎么做才好呢?公司对人员做了调整,我挑起了技术开发的重任。
这对我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我对以往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革,精简了公司内部的研发队伍,向社会打开合作的大门,实施社会化协作。为了找到最为理想的合作者和最为合理的研发路线,我一面在太原扩大联系范
围,把触角伸到了更多的高等院校;一面向北京扩展,到国家专利局、高等院校、国家图书馆查资料,到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单位找专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每周两次在太原和北京之间往返。我们在新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研究路线;在更高的起点上,重新扬帆续航。又经过两年努力,我们终于解决了在线监测的技术问题。
记者:这项技术的难点到底在哪里呢?
白惠峰:我们那时主要研究的污染源是锅炉烟气。烟气是快速流动的气体,其中含有粉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污染物质,监测仪必须能准确并分别测出它们的即时浓度、累积数量;还要在烟道这种严重污染的地方,确保监测仪器正常运行和数据准确,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那时计算机还没有普及,实验中那些瞬时的、累积的、分类的数据,数以万计,这些数据靠人工记录和整理,并从中找到规律,这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