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一般说来,如果技术研究需要1元钱,转化产品则需要10元钱,开发市场更需要100元钱。你们当时是如何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把技术转化为产品的?
白惠峰:技术转化,一直是技术开发和应用的难点,除了需要更多资金的支持外,还会遇到比技术研发更为具体更为复杂的实际问题。很多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对此都十分清楚。因此,当初国内仅有的几个其他研究者,这时已经全部退出了这场看不到结局的角逐,只有我们还坚守着这个阵地。孤军奋战,在心底有一种悲壮的凄凉。许多实际问题也在困惑着我们。比如,在技术研发的关键时期,主要承担单板机研发的工程师病了。单板机是整个仪器能不能实现自动控制的关键。我不断到医院看望他、安慰他静心养病,表面上看似很平静,其实心里真是很着急。他很理解我的心情,要求女儿女婿一起帮助我。不知道克服了多少困难,记不清经过了多少次试验和改进,直到第5年才造出了我国第一台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线监测仪。
记者:从产品研制到应用阶段,又经历了哪些考验?
白惠峰: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这是我们开发在线监测仪经历的3个重要阶段。从本质上讲,在污染源上安装在线监测仪,是为了改进政府的环境管理工作,把人为的行政管理改为仪器监测的科学管理。然而,监测仪却要安装在企业的污染源或排放口上。给企业安装在线监测仪器,就像给企业派驻了一个24小时坚守岗位的“电子警察”。既要花钱买监测仪,又要让政府按监测结果考核自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都让企业难以接受。早在现场试验时,有的企业负责人CYe.com.cn听说这个监测仪是用来管理企业的,当即表示配合试验可以,将来绝不安装这个东西。如果企业都拒绝安装,开发的产品就没有市场。就在我们为市场苦恼时,1996年国务院做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要求所有企业必须在2000年实现“双达标”: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和总量都要达标。这个决定给我们带来了重大的机遇。
我们在完成了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之后,不断对在线监测仪进行创新,开发了Ⅱ型和Ⅲ型产品,现在正在开发更为先进的Ⅳ型产品。根据环境管理的需要,我们开发了在线监测仪的控制系统,在山西省太原市首先建立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在线监测控制系统,并且被原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环保实用技术示范工程,向全国推广。我们还在全国较早获得了环保设施运营资质。在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我们创建了山西省环保产业园,为环保产品的孵化提供基本条件,也成为全国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经过16年的发展,我们公司已经由单一开发在线监测仪,发展成包括在线监控、设施运营、污染治理、工程承包等业务在内的环保产业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