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每年都会有一些毕业生经政府多方扶持之后还是无法成功就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何原本应该是社会精英的大学生却变成了一群引人注目的弱势群体?
弱点
缺经验与市场需求脱节
有关专家表示,大学生就业难并非人才“过剩”,即使像财会、计算机等目前供大于求的行业,也是结构失衡的问题,绝非真正饱和。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历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不同学历水平就业率不同,从高到低依次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此外,由于专科院校设置的专业和本科院校设置的专业重复较多,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本科生的“低就”,导致专科生受用人单位的冷落。二是专业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某些专业设置不能与社会、市场的需求接轨。
为解决这一难题,国家教育部要求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今后要将高校的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进行挂钩,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将停止其招生资格。然而这一政策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凸显实效,还需要进一步接受检验。
此外,学校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大学生动手能力差、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也成为许多企业理直气壮地“拒绝”大学生的理由。“不少用人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招聘的时候只考虑用人成本,拒绝接受应届大学生。”省内某高校就业指导老师表示。
今年6月“一企一岗”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佛山某陶瓷企业积极响应,希望以月薪3000元招聘工艺技术主管一职。
然而该企业负责人面试了五六名应届毕业生后,最终选择的还是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在面试了几个应届毕业生后,我们不得不在招聘启事上加上‘有工作经验者优先‘的条件。”谭先生的无奈很有代表性,“没办法,现在大环境不好,我们中小企业本身就难做,选人最终还是偏向了企业的实际需要,更看重应聘者的实际实践能力。” 本新闻共 6页,当前在第 1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