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恒辉听从导师建议,其博士生毕业论文就是关于锂电池的。在周恒辉留校担任老师后,锂电池产业化开始破冰。
“从选择研究方向到创办企业,再到实现产业化,我的导师对我帮助很大。”在周恒辉潜心研究锂电池几年后的1996年,锂电池开始大规模应用到手机上,其他行业市场的大门也即将打开。周恒辉敏锐地感觉到,机会来了。
1999年,已经是北京大学教师的周恒辉与同样研究锂电池的北京大学学生陈继涛以及其他人共同创立了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同时,北大先行与北京大学自2001年开始磷酸铁锂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工作,并得到北京市科委支持,其中试技术——安全型长寿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师生配”案例取得成功
北大师生当年共创的北大先行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道路。
北大先行和北京大学承担的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磷酸铁锂产业化技术及其生产线建设”已经通过专家验收。经过5年攻关,北大先行成功地解决了磷酸铁锂材料在导电性、振实密度、生产批次稳定性等方面的世界性难题,建成了500吨/年的规模生产线,成为世界上少数能批量生产高性能磷酸铁锂材料的厂家之一。目前,北大先行的磷酸铁锂电池组已经应用于北京奥运会纯电动客车、北京纯电动环卫车、北京公交集团双源无轨电车等。
2008年,北大先行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逆市上扬,销售收入达到1.7亿元,比上一年度翻一番,2009年北大先行发展势头依然强劲,销售收入预计能达到4亿元,对北京市“保增长”起到了很好的支持作用。
北京市科委新材料发展中心主任万荣表示,磷酸铁锂的产业化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磷、铁矿资源,还可降低成本,扩大锂电池的应用范围,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深远的环境效益。万荣说,该材料的成功应用将推动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对解决我国能源和环境问题有重要意义。同时,加快我国磷酸铁锂材料的产业化进程,不仅可以使我国在新型动力电池这一新兴产业竞争中抢占市场先机,使我国从电池制造大国转变为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电池产业强国,还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正在协助和推动北大先行实施‘股权激励’,相信北大先行在新的公司激励框架下,技术能更加快速地转变为资本,企业活力将被更大程度地激发出来。”万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