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虽然元宵节目前还不如“五一”、“十一”等节日这般“黄金”,但这两年来,对节日经济乐此不疲的商家又开始瞄准元宵节。那么,历代元宵节的商业情况是怎样的?历代商人是怎样抓住元宵节商机的?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唐)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一个花灯五文钱
元宵节又称“灯节”,是因为人们都有张灯的习惯,这个习惯起源于汉朝。到了唐朝,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元宵灯节发展到盛况空前的灯市。唐朝王维诗《奉和圣制十五夜燃灯(酉甫)宴应制》有云:“游人多昼日,明月让灯光。”每当临近元宵,家家户户都想买花灯,再加上花灯的制作工序繁琐讲究,于是,制作和销售花灯的“灯市”应运而生。
据了解,今天北京的灯市口,是明清时候的灯市。灯节期间,入夜之后,灯市就会悬挂由民间艺人制作的各种宫灯、壁灯、挂灯等,供人观赏,同时出售。当时这条二里长街早上为市,晚上放灯。开市之日,商贾云集,经销各地出产的商品,应有尽有。而一些贵族富豪,还临时租用街楼,好让全家人观灯,甚至形成“人不得顾,车不能旋”的拥挤场面。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正月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直到今天,灯会还是以民间主办为主。
元宵灯会上展示的花灯,大多数是由民间艺人制作。汉代时形形色色的灯具制作为灯彩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造型和工艺基础。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宋代形成了一定的花灯生产中心,出现了专门的灯市,以供元宵节狂欢。明代元宵节更加热闹,是古代灯彩艺术发展的巅峰。繁盛的工商业使明代形成糜然向奢之风。明清时代花灯专业产业云起,由苏州、福州、新安、开封等,出现了著名的工匠,并且有不少花灯收藏者。
张双志是京城著名的灯笼制作艺人,被誉为“小灯张”。他的灯笼手艺源于其父亲。他告诉记者,泥瓦匠出身的父亲平时多给京城的王公贵族修葺屋舍,但因为天气的关系,在冬天却比较难接到活。这样,一家老小生计就会出现问题。一家之主的父亲发现了制作灯笼可卖钱,于是就在冬闲的时候,开始召集全家老小一起制作灯笼。
张双志的父亲当年卖一盏灯笼的价钱,根据灯笼的大小,大约在三到五文钱之间。三到五文钱什么概念?张双志告诉记者,当年一碗豆浆的价钱大概一文半钱左右。他说,这样的价位,至少能收回成本,能解决全家人的温饱问题。这样一来,张双志的父亲决定夏为瓦匠冬制灯,但他绝对想不到的是,他的手艺还为自己赢得了“小灯张”的美誉,更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现在,他的后人,小儿子张双志继承了他的衣钵。张双志现在制作的最简单的四角灯笼,最少也能卖到20元左右的价钱。而他卖出的每个灯笼,都是纯手工制作的。不过,他现在做灯笼都是按照订单数量制作,不再摆摊出售。“订货的都是一些熟客”,张双志告诉记者,他下一步希望自己的灯笼能够推广到小学手工课堂,“让孩子自己将零件组装起来,不仅锻炼动手能力,更是培养他们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历来的花灯夜市上,还有许多如闹社火,舞龙灯等传统风俗节目。“灯和丁谐音,元宵节人们舞龙灯,有希望人丁兴旺的意思。”北京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家陈连生告诉记者,元宵节舞龙灯的班子有的是纯粹赚钱,由有钱人出钱,舞给家人看的;有的是免费舞给老百姓看的,实际上是给自己挣名声,做宣传,希望来年过节有钱人家包;还有的是官宦人家包养的艺人在节日舞,宣扬排场的。当时舞龙灯的艺人,其实已经有了自我宣传的营销意识。
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