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最普遍的节目就是吃元宵,赏花灯和放烟花了。但不少现代人有所不知的是,历代元宵佳节也会卖皮影,演皮影戏。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委员会副主任王作楫告诉记者,历代元宵节还会举办民间花会,出售一些工艺品等,这些工艺品就包括皮影。
据了解,皮影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是汉武帝刘彻心爱的妃子李夫人死了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上面的诗歌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到了唐代,皮影戏是一个人表演一个人说唱,但没有故事情节,到了宋代皮影戏是一边演戏,一边有丝弦伴奏,有了故事情节,也是在宋代有手工业者专门卖皮影。
北京皮影戏路家班第六代传人路海是北京著名的皮影艺人,对于皮影戏和皮影,他可是行业的权威之一。他告诉记者,皮影艺人在演出的时候,有自己的水牌,是供人点戏用的,上面写着戏码,有文戏、武戏等。当时北京有几个皮影小剧场,如西单、劝业场、老东安商场等,一般都是剧场老板与皮影艺人合作演出。“一次元宵节,有人出了30万元(当时以万为单位的,相当于30元钱)给皮影艺人,这就相当高了!”路海说。演出结束后,收入一般是三七分成,老板得三成,艺人得七成。当时在小剧场看皮影戏,实行计时收费,进去时给个牌,写上几点,然后出来时计算时间,十分钟两分钱。
而皮影的价钱怎样呢?路海告诉记者,1948年他的爷爷卖了两个皮影给英国人,一个是孙悟空,一个是猪八戒,共卖了5美元,这在当时可谓天价。
谈到元宵节的皮影市场,路海不无感慨地说:“现在的皮影艺术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外国人比较喜欢。”他在今年元宵节前夕,丰田汽车公司的联谊活动做了演出,十几分钟的节目,报酬是1000元。这几年元宵节,都是一些大公司和饭店请艺人表演皮影戏,有丰田汽车公司、大众汽车公司、高尔夫俱乐部、顺义国际公寓的外国人等。但是,“今年元宵节我们倒闲起来了,看皮影的孩子少喽。”路海的话,道出了皮影戏在国内的现状。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清)符曾《上元竹枝词》
唱歌卖元宵招来顾客
民以食为天,说元宵节当然离不开“吃”。
吃元宵是元宵节特定的习俗。旧时北京东四南大街的合芳楼,东四北大街的瑞芳斋,地安门外大街的桂英斋、桂兰斋,正阳门外大街的正明斋等店铺,每逢元宵节都提前高搭席棚,悬灯结彩,摆案子,架笸箩,大作元宵生意。百姓纷纷购买,全家煮而食之,取团圆和睦之意。果腹解馋之余,也表示收到了新春美好的祝福。
其实,我国南北方对元宵的叫法还是有区别的。现在,南方还是习惯称元宵为“汤圆”,做法也有所区别。北京制作元宵的方法是这样的。首先用果料拌糖做馅,一般为方型,适量放入盛有糯米粉的大笸箩中,然后反复摇晃笸箩,让馅料裹上一层糯米粉。然后捞出蘸水,继续再滚,如此反复,馅料便层层裹上糯米粉,最终可以滚出一只只白白胖胖的大元宵。
卖元宵的商家使出各种绝招招徕顾客。最为有趣的是摇晃笸箩的伙计们,一边摇晃笸箩一边唱歌,俨然歌者舞者,这会让行人不免驻足观看。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市卖食物,干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大庭广众之下,边摇边唱,边唱边做,边做边卖,仿佛大戏里唱念坐打,生意自然兴隆。
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今小伙子和大笸箩几乎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旋转式电动滚筒。翻滚的过程依旧能吸引好奇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