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直 达 - 创业网首页 - 创业资讯 - 专家点评 - 创业观察 - 创业人物 - 创业指南 - 项目分析 - 政策法律 - 创业培训 - 创业服务 - 奇思妙想 - 创业圈子 - 创业论坛

创业网-中国创业门户网站
创业新书推荐 - 创业项目库 - 商业模式 - 法律在线咨询
创业专家在线答疑
酒店管理专家答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专家点评→新闻
    


企业创新如何做到从封闭到开放


cye.com.cn 时间:2012-11-22 10:31:39 来源:价值中国 作者:王圆圆 我来说两句

  自1980年代以降,企业竞争的规则变更:企业之间不再是“玩扑克”而是“下多主体象棋”。企业的创新活动因由也不得不走向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模式,在创新过程“做减法”的工具则从“漏斗”变成了“筛子”。

  历史的发展总是那么富于戏剧性:自行车代替了步行,汽车代替了自行车,当汽车成为人见人怕的“马路杀手”并且使用成本越来越高的时候,自行车与步行又成了不少人的最爱;电视机代替了收音机,有线代替了天线,当中央电视台宣布要无线传输高清晰电视节目的时候,可以想象,未来的高楼大厦会冒出越来越多的天线;人类在农耕时代依靠的是自给自足,工业时代则遵循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原则”,工业时代后期的大企业则信奉钱德勒“有价值的知识本质上是稀缺的”理念,从而过分地强调企业集权与整合的重要性,并且很可能产生“与我无关”的思想,即拒绝接受来自外界的技术,而只相信自己内部的创新。可是在今天,企业仅仅依靠内部的创新已经不可能应对来自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日益增大的压力。于是,我们“似乎”重新回到了斯密的劳动分工时代,开始进行“开放式创新”。


  企业竞争:从“扑克规则”到“象棋规则”

  1980年代以前,企业之间的竞争遵循的是“扑克规则”:每个企业都对外保持高度的神秘感,企业对研发信息的保密几乎上升到了国家机密的程度(不知底牌);只要拥有一项核心技术,就可以“一招鲜吃遍天”(好牌制胜)。80年代以后,企业之间的竞争遵循的则是“象棋规则”:企业不再神秘,企业有多少“家底”外界都一清二楚,对研发信息没必要也无法保密(知道底牌);每一次竞争都可能是致命的,企业经营必须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必须准确把握未来的态势演变(打法制胜)。企业竞争规则的演变是由于19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的以下变化。

  知识配置自然化。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学术机构研究能力和研究质量的迅速提高,使得知识由以前富集于企业研究部门和科研单位,转变为广泛分布于产品价值网络中的各个节点,知识的自然配置打破了只有富裕的企业和富裕的国家才能开展创新的垄断局面。

  创新型人才更忠诚于职业而非企业。人力资源流动性增强,使得企业对创新的控制日益困难;高素质人才的就业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由以前的忠诚于企业,转变为忠诚于职业;劳动力市场中已经形成了一个“拍卖市场”,对于高素质人才,企业只能“价高者得”。

  “小狗经济”逐渐打败“斑马经济”。风险投资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大量“小而专”的企业得以生存,后者也能够提供更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回报机制,从而大大诱惑了资本与人力、丰富了技术市场的资源供应,使许多商品和服务向市场推广的速度越来越快。

  创新资源配置、流动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了创新的崭新局面,使得创新资源的配置与流动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很多以前只能被搁置起来的“无用”研究成果,现在可以在外部寻找更多的实现价值的机会。

  DCS趋势渐强。在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过程中,消费者和供应商的专业知识也越来越广博,消费者和供应商主导(dominated by consumers and suppliers,DCS)企业经营的时代逐渐到来;企业只有开放经营,才能“苟且生存”,封闭经营只有死路一条。

  速度甚于质量。技术与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更短,从而对创新速度的要求更甚于对创新质量的要求。麦肯锡的研究显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超过开发预算而及时将新产品导入市场的项目要比未超出预算而延迟进入市场的项目获得更多的利益;新产品拖后6个月投放市场,5年内的累计收益将会减少17%~35%;如果开发投入超出了预算的50%以使新产品快速进入市场,那么收益仅仅减少4%。通讯领域中UT斯达康的小灵通打败华为的WCDMA、视听娱乐领域中DVD击退SVCD,都是速度制胜的典型例子。又如大家“又爱又恨”的微软的操作系统,就赢在进入市场更早从而构筑了极高的转换成本。

  上述因素使得企业的创新模式正在从封闭式创新(closed innovation)走向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现在竞争优势往往来源于更有效地利用其他人的创新成果,这正是“开放式创新”概念的首创者、哈佛大学技术学系和企业学系教授亨利·切萨布鲁夫(Henry Chesbrough)在2003年由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一书的主题。

  创新模式:从“漏斗”到“筛子”

  1980年代以前,企业通用的创新模式是“封闭式创新”。该观念指出,成功的创新需要企业强有力的控制,企业必须自己研发技术并生产、销售产品,企业还必须提供售后服务、财务支持。换言之,要想有所作为,企业必须事无巨细、样样精通,从设备、材料、产品设计与制造,直到销售、服务和技术支持,事事都要亲力亲为。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施乐公司在早期为了使其复印机更好用,甚至自己生产专用的复印纸张。

   封闭式创新的实质是封闭的资金供给与有限研发力量的结合,其目的是保证技术保密、独享和垄断(钱德勒的研究也有力地证明了企业中央实验室在实现业务自然垄断和规模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其直接结果是大企业的中央研究机构(如杜邦公司的杜邦实验室、朗讯科技公司的贝尔实验室、IBM公司的沃森实验室、HP公司的中央实验室和施乐公司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等)垄断了行业的大部分创新活动,如1946年美国大企业所获专利占到美国专利总数的64%。

  封闭式创新模式过分强化和控制自我研究功能,结果意味着:①那些无力承担高额研发投入的企业将处于竞争劣势;②大量的技术因过度开发或者与市场需求相脱离而被束之高阁、不能获利;③企业内部不断有怀揣重要创新成果的骨干力量离职出走、另立门户;④企业无视外部众多优秀且廉价的同类创新成果而导致“闭门造车”;⑤因局限于既有的组织资源、知识和能力,企业不能应付快速变化与新兴的市场。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转播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创业网【 www.cye.com.cn 】-创业路上 与你同行

·相关热点
·相关工具
·新闻评论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免责声明:  
  凡本网具体标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对本站文章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致电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最新资讯
   
 
创富之星
   

 
新书推荐
   
 
论坛精华贴
   

 
热点汇总
   
创业项目 创业计划书 大学生创业 创业好项目 创业故事 商机
创业板 大学生创业贷款 创业指南 小本创业 创业板行情 创业网
养殖业什么最赚钱 网上赚钱 怎么赚钱 做什么小生意最赚钱
染衣加盟 服装加盟 餐饮加盟 商业计划书 商业模式 品牌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