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麦道夫金融诈骗案中损失惨重的唐骏选中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私人银行打理自身资产,因为他看好其短期、高效、灵活的产品投资风格。为确保资产安全,唐还在美国、瑞士和香港的私人银行进行分散投资。但唐从不投资房产,因为他认为收益率不足。】
麦道夫伤害了很多人,包括打工皇帝唐骏。
“我对此不饱任何希望,这部分损失我已经归入坏账冲销掉了。”唐骏作为麦道夫金融诈骗案的中国受害者之一,理应从其最初委托理财的几家外资私人银行获取相关消息。但事实上,除了他亲自问讯时才能得知外资私人银行将聘任相关律师执行司法诉讼程序,最大限度保全客户资产安全之外,唐骏能做的,只能是无止尽地等待。
但唐骏不愿接受这样苦熬的等待。最近他毅然选择投身中资私人银行。从2008年年中起,他选中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私人银行,迷上了他所谓的“寻宝游戏”。融入中资,唐骏综合配置私人银行的结论是,每年收益率提升至10%-12%,中资行强大流动性产品的吸引力至少将保持3-5年,外资行短期无可匹敌。
转向中资行
“我是在去年年底参加央视录影,评说华尔街风暴的时候,正好谈及麦道夫案,突然意识到自己同样被骗了。”唐骏的开场白,的确有些惊讶。
一贯在投资领域嗅觉敏锐的唐骏,不小心在麦道夫案“摔了跟头”——但背后的原因,是他对海外私人银行业务有着极强的信任度,也不会时常关心自己的资产变动情况。
“长期以来,外资私人银行中低风险产品的年回报率都很稳定,基本在6%-8%左右。所以我也不大会经常关心它。”唐骏解释说,这份惯性心理,在2008年底却交出了一份令他难受的答案。2008年年底唐骏自己估算过,因投资麦道夫基金等海外私人银行产品,共损失276万美元。
让他唯一生气的,是每月和客户们大谈宏观经济走势的海外私人银行投资经理们却丝毫未提及有关麦道夫的损失及后续追逃资金的情况。
吃一堑,长一智。他开始尝试中资私人银行的重要动因——看好后者短期、高效、灵活的产品投资风格。
“中资行向客户推荐的产品,都是时下最适合中国富豪风格的。”他眼里的国内富豪风格,便是灵活的现金流动性。其运作模式大致如此——银信合作的信托集合计划将某些房地产企业的项目进行融资或未上市公司股权投资业务证券化,根据不同标的资产进行收益率及风险评估,再通过私人银行销售,通俗地讲,有点像是“信托项目打包发债”,这就是“折现价”。
唐骏对此的投资底线是:“未上市流动股股权抵押,按照市场价格折现3折;优质房产,折现4折”。说到这里,唐骏顺手指向其上海办公室窗外的一处高端楼盘,这就是他通过中资私人银行的投资标的,天天看到它,各类风险基本能“看得清楚”。
“总好比听海外私人银行都高谈宏观经济,但操作起来让人对他们能否应对系统性风险感到不放心。”
据熟悉中资行私人银行的业内人士透露,其人情牌也远远好于外资同行。
“投资与消费不同,投资标的都是实实在在,可靠性高,好的资产配置方案和投资产品应该简单易懂,这样投资者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抱有实体投资观念的唐骏认为,股票、债券等最常见的投资品种已经完全能够满足资产配置的要求,这也是中资私人银行投资经理很愿和客户们谈论的话题。
开始喜欢中资私人银行的唐骏得出结论:初成长的中资行私人银行有外资行不可比拟的地域优势和政策优势,而这种优势在短期3-5年内都很难被外资行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