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9日连续两天,由本报率先报道的中国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派人在银行网点销售”银保新规一事,连日来不仅在四川省内银行、保险两大行业引起巨大反响,众多市民也纷纷打进本报电话发表看法。
一些市民表示,银监会的新规出台得非常及时,“这就好比不允许医药代表穿白大褂进医院卖药一样,虽然保险人员可能更专业,但流动性大,一旦发生误导,销售者将无从投诉。”
“早就该管一下了!”市民张女士说,自己去年10月原本打算在一家银行存1万元定期,一个身穿制服的小伙子向她推荐一款理财产品,说是比银行储蓄收益高,还有保险赠送……今年10月,当保险公司打电话提醒张女士需要续交保险费时,她才反应过来原来买成保险了。咨询后张女士大吃一惊———如果退保要损失5000多元。“原本是去存钱的,结果被忽悠成了保险,你说我该咋办嘛?”张女士愤怒地表述。
仅仅两天,就有十多位市民向本报反映曾亲身经历“存款变保单”的事情。由此可见,此类误导绝非个案。那么,客户究竟该如何防止“存款变保险”的事情发生?昨日,一位曾经从事银保销售的业内人士向成都商报记者揭秘了一些不良销售人员在推销银保产品时存在的四大陷阱,希望借此提醒市民当心。根据投诉比例,这些陷阱依次是:过分宣传高收益;不说是保险,说是储蓄(隐瞒费用扣除);存款送保险陷阱;混淆身份。
我们希望借本组采访提醒银行和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不断督促自己的银保销售人员:诚信销售,远离误导。
他们是如何“上当”的?
防“存款变保险” 市民需注意四大陷阱
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客户接连遭遇“存款变保险”?他们又是如何被销售人员“忽悠”的?经过对十多位客户电话投诉的整理以及业内人士讲述,我们总结出了银保销售的“四大误导陷阱”。
陷阱一:高收益
去年12月,市民张婆婆在某银行的10万元5年期存款到期。当她去银行网点准备再次转存5年定期时,一位穿制服的年轻女子主动过来向老人介绍说,他们银行新推出一款理财产品,“光保底收益都有7%,此外每年还有分红,去年分红有4%,比存在银行合算……”在这位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张婆婆办了这款“理财产品”。后来发现,所谓“理财产品”其实是保险。
记者点评:投诉的客户中,90%表示是受了高收益的误导。就此,业内人士表示,分红保险产品的收益每年都是不确定的,过去的业绩仅做参考。此外,据调查,该款产品所谓“保底收益7%”也很不靠谱,7%应该是5年的保底收益才对。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