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仕最终选择了走多元化的道路,上市则成为其必然要走的一步棋,这步棋早走比晚走好,晚走比不走好。 “我们正在全力推动公司上市。”格兰仕集团执行总裁梁昭贤2011年1月公开表示,“目前还没有清晰的时间表,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们会选择合适的时机尽快上市。” 被下属亲切的唤作“贤哥”的梁昭贤,长得浓眉大眼、方脸阔额,说话时显得格外朴实亲切,当谈起公司上市的问题时,他话语里显出些许局促。 靠微波炉起家,作为目前国内白电行业前五强中唯一未上市的企业,格兰仕用价格战赢得市场的同时,却一直对上市不感冒。近年来不断从格兰仕内部传出筹备上市的消息,最终都不了了之。如今旧话重提,则添了一层耐人寻味的意义。
“搅局者”的生存法则
坊间有这样一则传闻,格兰仕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搅局者”。它闯入的微波炉领域,还有后来踏入的空调领域,一直到不久前才涉足的厨卫领域,都因它的进入而掀起了波澜。 格兰仕这样一条鲶鱼,由其创始人梁庆德一手缔造,梁庆德在公司里有一个亲切的称呼叫“德叔”。 1978年,梁庆德成立了一个羽绒制品厂,说是一个工厂,其实就是一个仅有7名员工的小作坊。 1992年,梁庆德带领格兰仕闯进了家电行业,与日本东芝合作生产微波炉,开始了微波炉领域的逐鹿称霸。1995年,格兰仕以25.1%的市场占有率登上中国微波炉市场第一席位。 被人们称为“价格屠夫”的格兰仕,借助规模生产来支持价格战,用低成本、低价格将竞争对手挤出微波炉制造行业。到1999年,格兰仕跃升为全球最大专业化微波炉制造商,产销突破600万台。 在格兰仕一直持续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梁庆德却保持着异常的冷静,他甚至对儿子梁昭贤说:“我们不做500强,我们对做不做500强不感兴趣,我们也不上市,我们最看重的是我们的企业能不能做500年。” 格兰仕副总裁俞尧昌透露,作为民营企业的格兰仕,成立多年来一直立足于做实业型企业,不愿意去做四处兼并收购的资本型企业。“我们老梁总担心的是,格兰仕上市之后,管理层会浮躁,会过于关注资本层面的操作与炒作,而忽略了技术与管理的更新。这是非常可怕的。”俞尧昌回忆说。
转型的阵痛
2000年是格兰仕的一个拐点。 2000年6月,梁庆德交棒,梁昭贤成为格兰仕集团执行总裁,开始全面掌管格兰仕。 那时格兰仕微波炉已经快触到了天花板。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一位熟知格兰仕的人士说:“微波炉的市场空间难以支撑格兰仕的快速发展,格兰仕也因此迎来了一个发展瓶颈,要么死守微波炉大王的荣誉慢慢走向衰落,要么开辟新的领域进行转型,以实现二次跨越发展。” 格兰仕副总裁、冰洗产业群总裁陈曙明回忆道:“我们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才有出路。” 当时的空调领域被誉为家电行业里的“最后一块肥肉”,空调产品的利润率达到20%~30%,且当时的空调业还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 2000年,格兰仕宣布全面进军空调领域,并宣称要做“全球最大空调专业化制造中心”,2001年,格兰仕就实现产销量50万台。格兰仕想复制微波炉的成功模式,用价格战与规模化生产的模式切入空调领域。
但是意外发生了。2001年,空调业一下子挤进来大量的新生力量,乐华、新飞、奥克斯等。接着,长虹、TCL、小鸭三大家电企业分别收购三荣、卓越、汇丰三家空调企业。 资本的大举进入使空调业迅速由暴利转入微利,而这对格兰仕无疑是迎头一击。 尽管格兰仕实现了空调的快速投产,但是其在空调领域的跑马圈地变得越来越无力。与微波炉这种小家电相比,作为大家电之一的空调产品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技术、工艺、运营、销售等需求,尤其是空调领域需要的投资巨大。 陈曙明透露:“微波炉的微利模式当时在空调业根本无法施展。空调不一样,我们的成本优势不明显,虽然我们的成本控制能力很强,但是由于我们的规模没有别人大,这种微弱优势很容易就被抵消了。”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