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也成为英特尔的一项优势,苏爱文上任之初就发现,投资的竞争环境中,资本已经不再是决定因素,对于一些创业公司或投资组合公司来说,它们所期待的不再仅仅是注资,而是需要更好的附加值和与众不同的特色和优势。
而技术以及英特尔本身的产业影响力就是这种附加值的源泉。
基于上述因素,苏爱文认为,网络部署、游戏、虚拟化以及提供服务的软件,在任何信息市场都是投资的热点。此外还有移动办公、移动平台——在将来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持设备来上网并运用网络的所有功能。
无线通信最被张仲看好,他认为现在看到的应用不到1%。他反问,保险行业有多少经纪人用电视和客户谈生意,并用打印机直接打印出来就可以签约?这类应用在他看来潜力无穷。
主动变革 积极投资
苏爱文刚刚顶着美国次级贷的股市寒风来中国,但是对于他来说,资本市场的波动不足于成为改变投资的砝码。股市在动荡,但是技术的开发和部署还是会继续,企业家的精神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无论股市怎么变,人们还是会开创自己的公司,还是会进行发明创造。”
这正是苏爱文一以贯之的认识。2005年,苏爱文从英特尔财务主管的角色转变为投资总裁,他并不保守,随即展开了大刀阔斧的变革。
他开始更积极地在全球各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和有很好投资机会的地方进行投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英特尔在世界不同地方分别设立一些专用的基金(中国、印度、巴西等都有技术发展基金);他还增加了对英特尔所投资的公司的持股比例,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拿到最低的持股限额就够了,也相应增加对它们的关注和支持;此外,除了将要上市的公司之外,已上市的公司英特尔也会进行投资——如纳斯达克的一些上市公司。
在他看来,可能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英特尔开始对投资的公司进行很好的评估和衡量,试图获得更高的回报率。
这似乎在彰显一种更加积极的投资策略。张仲说,过去,英特尔喜欢跟着其他基金投,现在则更加倾向于自我主导的投资。
而在中国区,另一个变化则是,过去投资早期的公司比例相对更高,但是现在,大金额投资成熟型的大公司也成为一种策略。东软就是这样的例子。
苏爱文承认全球的流动性过剩给投资带来了挑战,但是他并没有放低投资的标准。投资回报率始终作为其衡量投资价值的一个指标,这也是为积极的投资策略控制风险。这也是这位过去的财务主管的强项。
对于中国市场上经常听到的20分钟决定投一个项目的“故事”,苏爱文说:“我们是非常严肃的投资者,所以不可能20分钟以内就作出投资决定。”但是他认为,从行业内来看,英特尔的投资决策还是很快的。苏爱文表示,通常一个决策流程是一个月到两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