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创投紧抓机会
《金钱游戏》的作者亚当·史密斯认为,成功投资者的投资哲学可以简单概括为“增长”,即寻找那些迅速成长并能将高增长率保持下去的公司。这些公司“至少在三年之内能够保证稳定的利润,不过它们的股票价格往往高于平均水平,而且不支付股息”。国内的投资机构也深谙此道。
在过去的两年,风险投资机构关注的热点都是从种子期开始。例如携程、如家和百度,都是众所周知的例子。但是就今年的案例来看,投资机构的风向正在发生变化。
ChinaVenture投资中国的报告称,基于对适时套现退出、投资期限和回报率期望的考量,风险投资机构重点投资处于发展期和扩张期的企业。就投资扩张期企业的案例数量而言,比第二季度增长了37.5%。
不过,有人士认为,种子期和创建期的项目之所以不多,有一个原因是企业和投资机构不公开,因此披露的信息有限。就这些项目而言,投资机构之前以外资为主,如今还有了本土机构的面孔。
两年以前,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几乎被外资风投包办,本土创投的话语权微乎其微。但在纳斯达克和A股市场掀起的中国概念股上市浪潮中,敏锐的中国商人都嗅到这里超高回报的商机。
清科集团CEO倪正东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家对风险投资的认知成熟以及对法规的健全,激发了国内民间资本向创业投资进发的热情;另一方面,政府也对外资风险投资公司的退出机制做出了限制,红筹模式受到限制,外资机构迫切需要成立人民币基金。”
一些本土风险投资商开始出现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如持股华天科技(21.44,-0.31,-1.43%,股票吧)11.58%的盈富泰克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 辰州矿业(行情 股吧)9.06%的北京清华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江苏常铝5.60%的江苏省高科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这些创投机构在2006年通过中小板退出获得了25.8倍的平均回报。
ChinaVenture投资中国的统计显示,第三季度中资机构在中国创投市场的活跃程度进一步提高,中资投资案例数量比例从第二季度的18%上升到35%,投资金额比例从第二季度的4%上升到8%。
清科集团的数据显示,2007年1~11月间,活跃在中国的中外创投机构新募55只基金,共募集资金54.22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了41.0%和36.5%。其中,本土创投新募30只基金,高出外资创投的21只新募基金数,大有逆转以往外资创投机构主导国内创投市场的气势。
统计报告认为,随着国内风险投资政策和法律环境的改善以及合理退出渠道的建立,中资机构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于是,在今年众多创业者融资论坛上,都能见到许多本土创投的身影。这些规模从1亿元到数十亿元不等的基金,都在忙碌地寻找适合自身的好项目。
此外,创业板的酝酿也在拓宽想象的空间。12月1日,在深圳举办的“第六届 中小企业(行情 股吧)融资论坛”,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作了题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的讲话。他表示,当前推动以创业板为重点的多层次市场建设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
据记者观察,原本瞄准海外上市的高成长性的公司开始考虑在国内A股或者是创业板上市。深圳创新投集团投资的一家风电企业就把上市目标锁定在创业板。一家总部在北京的母婴用品网站原本冲着纳斯达克的目标,如今也在计算在国内A股登陆的价值。
|